我得承认,从看到翁丁村的第一眼起,我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这是摄影师于2003年在西盟县翁嘎科乡靠来村拍摄的生活场景。阿佤山属亚热带气候,平均海拔1300米。这里气候宜人,既无严冬,又无酷夏,只有“干季”和“雨季”之分,因此当时部分地区还保持着不穿上装的习惯。随着当地政府穿衣工程的实施,这样的情景现在已不复出现。
富岩是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一个佤族聚居乡,村民们正在剽牛仪式上载歌载舞,而一位佤族勇士要将锋利的剽器扎进牛的软肋中,试图把自己和牛图腾融为一体,获得无穷无尽的力量。
佤族是一个跨中国和缅甸两个国家而居的民族,其主要分布区域为澜沧江南段以西和缅甸萨尔温江以东之间的阿佤山区。佤族现有人口约100万人,其中云南大约有38万人,主要居住在沧源、西盟、澜沧、耿马、孟连、永德、双江、镇康。另外,腾冲、昌宁、景东、勐海等县也有少量分布。
佤族的火塘是终年不熄的,只有在佤历一月接新火时各家才将火塘中的火熄灭,打扫干净,祭了火神之后再重新点燃。对于沧源县翁丁村支书杨岩块来说,火塘也是家人平常生活起居的中心构成要素。
翁嘎科乡靠来村所属的西盟县地处怒山山脉南段,属中高山峡谷地带。受孟加拉湾西南暖湿气流影响,这里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光照适中,适宜亚热带各类作物生长,但刀耕火种的传统劳作方式,仍使很多村民家徒四壁。
低矮的茅草屋在外人看来似乎十分落后,但在设计上却独具匠心:两层的干栏式设计,使居住在二层的人可以避免大山里夜间的潮湿和低温,一层又可以用来饲养牲畜,尖尖的茅草屋顶还使得它虽然经常遭受云南最大的降雨,但仍然滴水不漏。正因如此,佤族人上百年来始终没有放弃这种居住方式。图为1992年拍摄的孟连县腊垒乡海东寨。
为了让佤族摆脱条件简陋的茅草屋,沧源县政府从2003年4月开始,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帮助5000户村民建起体现佤族风格的新瓦房,这也是世界银行在中国西南实施的贷款扶贫项目的组成部分。“茅草屋很适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很好住,就是怕火。扶贫攻坚要求拆茅草屋建新瓦房,而保护民族独有的民居、服饰、文化生活方式让我们也很矛盾。”当地一位领导说。图为沧源县孟来乡班拷寨新建的瓦房。
木鼓在佤族人心目中是通神之物,传说敲响木鼓能把人间的声音和愿望传达给天地鬼神,因此每个寨子都有木鼓房。由于木鼓易朽,往往每年要拉一个新木鼓进行轮换,便有了每年一次的“拉木鼓”活动。所谓“拉木鼓”就是从寨外森林中选砍一棵较粗大的红毛树,截成一段适合做木鼓的树干,将其拉入寨子里,凿成一个新的木鼓。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在西盟县翁嘎科乡英腊村现在已演变为一种具有娱乐性和表演性的大型群众舞蹈。
佤族的传统服饰均由妇女自己纺织缝制。服装主要是以黑色为基调,妇女或包头帕,或盘发辫,身穿黑色或蓝色圆领短衣,以银钮和银项圈装饰,下围一块绣着多种图案的筒裙。男子的服装也以黑色为基调,多缠包头,上穿无领大襟短褂,上面绣着醒目的牛头图案,裤子短而宽大。不过,对于沧源县翁丁村的年轻妇女来说,牛仔裤和T恤似乎更合潮流。
对于沧源县翁丁村尚未上学的孩子来说,寨子外的大青树下是他们童年的乐园,他们能在丛林里寻找到祖辈血脉中那独一无二的精神吗?
作为西盟县翁嘎科乡靠来村惟一的教师,岩木龙努力想要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他的学生也在飞快地适应着新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