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朝廷到民间,宋代对茶的品质要求都更为讲究。宋朝历任皇帝几乎皆嗜饮茶,特别是宋徽宗赵洁,虽然不事政务,却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对茶也有着深刻的研究,并亲自著成《大观茶论》辑录茶事。他曾不惜重金派人四处寻找新的茶叶品种,大大促进了团茶种类的增多和制茶技术更大的进展。据《宜和北苑贡茶录》记载,贡茶在宋朝极盛时,有40多种。
宋朝时期,饮茶方式逐渐发生了新的变化,煎茶法由于烦琐复杂万开始走下坡璐,新兴的点茶法成为时尚。蔡襄编著的《茶录》为点茶茶艺奠定了基础。点茶法主要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和习茶等5个环节。在点茶时先将茶饼碾戎末,放在碗中备用。烧水时要注激调整炭火,调炭时有“三炭”之兑,即底火、初炭(第一次添炭)和后炭(第二次添炭);待水初沸时立即离火,冲点碗中的茶末,同时搅拌均匀,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即可饮用。
通过《茶录》了解宋朝的茶叶发展史通过《茶录》了解宋朝的茶叶发展史通过《茶录》了解宋朝的茶叶发展史通过《茶录》了解宋朝的茶叶发展史通过《茶录》了解宋朝的茶叶发展史通过《茶录》了解宋朝的茶叶发展史通过《茶录》了解宋朝的茶叶发展史通过《茶录》了解宋朝的茶叶发展史通过《茶录》了解宋朝的茶叶发展史通过《茶录》了解宋朝的茶叶发展史通过《茶录》了解宋朝的茶叶发展史
随着饮茶的普及,关于茶的活动也日渐丰富起来,民间开始兴起了斗茶的风气。“斗茶”也称“茗战’,用来决定胜负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所谓“汤色”就是指茶汤的颜色,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茶汤的颜色以纯白色为最上,其他的颜色则不正。茶汤纯白色,说明茶叶的采摘、加工。都是恰到好处。如果颜色偏青,说明在加工的时候火候不足,相反,如果偏灰,就是过火;如果偏黄,则是茶叶的采制出了问题。
所谓“汤花,是指茶汤倒进茶盏中在表面泛起的泡沫。汤花讲究匀称,在汤花散尽之后,水痕出现得越晚越好。要想在斗茶中获胜,就必须把茶末研磨得非常细腻,同时在注水点汤的时候。力道要把握好,不温不火。汤花的最佳效果是。汤花出现之后,久久不散,而且汤花紧紧咬住茶盏的边缘,但是绝不流溢,这就叫做“咬盏”。如果汤花很快散开,或者流滋出来,就会落败。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