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普洱茶文化的复兴,近年来,因茶而生的书刊犹如井喷,多不胜数。但细读起来不免令人失望,深入研究者少,科学创新者鲜,严谨论述者寡。尽管这些书刊的装帧精美、色彩斑斓、纸张华贵,但难得精髓,只不过是个貌似。
陈宗懋
《中国茶经》
出版于1992年5月1日上海文化出版社的《中国茶经》,是继唐代陆羽《茶经》之后,又一部文化性和经典性相结合的茶业百科全书。《中国茶经》由陈宗懋教授任主编,程启坤教授、俞永明教授和王存礼副编审任副主编,邀请茶学界、医学界名家编著而成。也是中国近代出版的最早最全面的一本茶叶知识书籍。它与《茶经》相比,更具有时代特色,既重科学技术,又重历史人文;把茶叶生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记述,详细阐述了中国各个主要历史时期茶叶生产技术和茶叶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突破了传统的写作方法,较准确而全面地总结了古代、近代和当代的茶叶情况。茶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叙述,表明了中国对茶叶科学的认识和利用过程,并对各种茶的饮用方式,特别是具有浓郁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饮茶方法和礼仪,以及与文学艺术关系的剖析,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数千年茶文化概貌。
全书分为《茶史篇》、《茶性篇》、《茶类篇》、《茶技篇》、《饮茶篇》、《茶文化篇》6篇,涉及茶学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之丰富、论述之深入、观点之鲜明,都是目前所仅见的,也是业界公认的一本具权威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的茶叶百科全书。
邓时海
《普洱茶》
邓时海著的《普洱茶》2004年4月1日,由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正式在大陆地区发行。实际上早在1995年普洱茶对海峡两岸广大人民群众来说还仅仅是水中月雾中花的时候,邓时海就出版了海内外第一本关于普洱茶的专著——《普洱茶》,记入了从清末到“文革”的号级茶和印级茶,使被遗忘了半个多世纪的普洱茶重新被认识,让研究、销售普洱茶的人视为必读之书。
邓时海从90年代初开始发掘整理普洱茶的资料,希望把喝过的每种茶的感受和品质记录下来写成书,不让它们消失在历史里。《普洱茶》的出版,让许多台湾茶人和有钱有闲的人转向品饮、收藏普洱茶,进而带动了韩国、东南亚的普洱茶市场。此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吹起了普洱茶流行风,并逐渐影响到长江三角洲地区。《普洱茶》在大陆出版后,从此,盲目的普洱茶信众心中有了指南针。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普洱茶》一版再版,拥趸无数。邓时海又出版有《普洱茶续》。
雷平阳
《普洱茶记》
《天上攸乐》
从2000年开始,雷平阳就一直行走在盛产普洱茶的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上。这六座古茶山,分别是基诺山、莽枝山、革登山、蛮砖山、倚邦山和易武山。来自植物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和边缘政治学的诸多资料给他信息,这里是茶叶的核心发祥地,更是茶文化的“故乡”。
因此,在一系列深度调查和走访后,雷平阳撰写的《普洱茶记》、《天上攸乐》两本书先后问世。西方的一些汉学家和经济学家认为,起始于云南澜沧江流域,沿青藏高原边缘,直达中亚并连通世界的茶叶贸易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条茶路。书中解读了这条茶路的开通时间,与人类的文明史同步,远远早于一些普洱茶专家测定的一千七百年前。因为此路状若一张长弓,被命名为“茶文化之弓”。
邓九刚、艾梅霞
两本《茶叶之路》
以《茶叶之路》为题,对中俄之间的运茶商道进行全景式呈现的专著,迄今为止有两部,一部为内蒙古邓九刚先生的《茶叶之路:欧亚商道兴衰三百年》,该书以《茶叶之路·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的商贸往事》为题由新华出版社再版,另一部则为美国女学者艾梅霞2007年出版的《茶叶之路》。
邓九刚《茶叶之路》书中以连接欧亚大陆的一条绝无仅有的特殊商道为背景,全景式展现了清朝康熙年代至1999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300年间,中国与俄罗斯之间以茶叶贸易为主的国际商贸活动,第一次以茶叶之路为主线,全方位、立体描绘了这条重要商道的历史进程和文化演变。邓九刚先生是位作家,但他并没有以驰骋想象力的文学笔法处理绵延达两个多世纪的中俄茶叶贸易这样的历史题材,相反,他倾注了十余年的心力进行社会调查,查阅资料。在写作方式上,或许更适合归类为“报告文学”。
美国人艾梅霞写的《茶叶之路》是一部大众历史学著作,讲述中国与俄国数百年前跨越大草原的相遇,追寻一条湮没的古代商路,再现一段辉煌的商业传奇。艾梅霞出生于美国,成长于科罗拉多州的布尔德。19岁的时候,她来到亚洲,先后在香港新亚书院、东京索亚非大学、台北中华语文研习所求学,与亚洲结下了终生的不解之缘,从事出版和传媒工作。在蒙古工作若干年,来到匈牙利布达佩斯之后,一次穿越欧亚大陆的西行使她决定开始《茶叶之路》的写作。
正所谓打开不同的窗户会看到不同的风景,艾梅霞所采取的有别于传统的中国中心论和欧洲中心论的视角,让人们更多地看见了茶叶之路上草原民族的身影,以及政治、贸易给他们造成的风云变幻,这样的视角是可取的,因为正如艾梅霞本人所言,草原民族能够和茶叶之路两端的东西双方分享许多共同的传统,利用双方的信息系统、贸易系统、发明创造和人文成就,因此他们是“东西双方间最合适的中介”、能使“东西方成为一个统一的经济实体”。和许多局限于追述中俄两大国之间的“商贸往事”的研究相比,艾梅霞从研究方法或观点上看虽然难称有新意,但的确在勾画一块原本模糊不清的欧亚大陆腹地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努力。
像鼎鼎大名的“丝绸之路”一样,“茶叶之路”——这条随茶叶贸易兴起而开通,始于北京、经蒙古至俄国圣彼得堡的商路,曾经在东西方贸易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且引起了亚欧大陆腹地全面、深刻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茶叶之路”在十八九世纪达至鼎盛,执牛耳者是著名商号“大盛魁”,至20世纪初,它才随着晋商的衰落而式微。艾梅霞将这条商路置于欧亚大陆民族、文化和政治的大背景下,对其兴衰及周边历史文化环境的变迁作了细致的考察与全景式的描述,并和读者一起展望和期待它在21世纪中国崛起年代的复活。
虽然《茶叶之路》一直被视为一部“大众历史学著作”,但艾梅霞为该书的写作查阅了蒙古文、中文、满文、俄文等多种语言的文献资料。整部书内容丰富,虽然不像一些学术专著那样晦涩艰深,但文化交流、军事冲突、民族兴衰、贸易往来、人物故事等等,都由艾梅霞生动描述,对茶不了解的读者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查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欧亚历史。
杨凯
2008年,杨凯的《从大清到中茶:最真实的普洱茶》问世,其间梳理收录了从清代到民国诸多普洱典故及茶人逸事,如:大清普洱茶拾珠、“钱王”和普洱茶的公案、普洱茶假冒史话、中茶公司和云南中茶公司商标的一段公案、七子何时“圆”成“饼”等等有意思的文字,这些自故纸堆里整理出来的故事,既有历史档案的真实性,又不乏新鲜活泼。譬如如今很多茶企默认的茶饼撒面之做法,在清代是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改造茶”,有商号因此而被其它商家被告发,受到“云南劝业道”的处罚,每担茶减价银子二两七钱,有“每担茶罚银三钱”,并记录被罚的两家商号“经此次罚金而后,认真整顿茶业,挑选佳品,以利畅销,勿得仍蹈前辙。”这本书在09年受到茶界的很大关注,对于热爱普洱茶,还想探究一点它的历史脉络的人来说,这是一本有典可数的教材和饶富趣味的说茶读本。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