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茶友会 > 茶友论茶 >

“无味之味是至味”有没有道理?

时间:2019-03-04 14:01来源:普洱茶吧 作者:佚名浏览:
“无味之味是至味”有没有道理?
无味之味是至味,一直是界的一个公案。
 
这个句式很有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若愚”的意味。
 
可若觉得最生动的,却还是乾隆皇帝的一段轶事:
 
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久慕西湖龙井之名,特来杭州品饮此茶。
 
茶农泡好,乾隆轻啜几口,一下子竟没能感受到其中的真味,颇为失望之下,遂在纸上写了四个字:“淡而无味”。
 
接着,又喝了几口,才面露异彩。细细观之,汤色碧绿,芽芽直立,煞是好看。几番啜饮之下,回味甘甜,唇齿留芳,于是又写下八个字:“无味之味,乃是至味。”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陆次云的知县写了一本《湖壖杂记》,里面有这么一段话:「龙井茶,真者甘香而不洌,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旧时士大夫饮茶,追求的是茶的清香,味的淡雅。
 
他们眼中的好茶味,并不是震撼人官能的浓冽霸道,而是如“太和之气”一般的隽永飘逸,又如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无味之味”。
 
这种味,与其说是对口舌间产生的生理反应的一种体会,倒不如说是哲理上的认同,所以老子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恬淡为上。”
 
无味之味,即是淡味。无味处为真味,所谓真味,就是物质的自然味道与基本味道,它是其他味道的基础。
 
而对于六大茶类来说,不论是什么茶,都在追求茶叶本身的真味,讲究一泡茶的正味,不苦不涩,不张不抑,五味调和,而这恰恰与平淡之味不谋而合。
 
明人熊明遇在《罗岕茶记》中说:“茶之色重、味重、香重者,俱非上品”。大凡香重浓而不清,味重苦而不醇,色重深而不净,都不能说是好茶
 
淡味乃至味,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从茶叶内质上来看,对味觉感官起决定性的成份为:
 
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其分别对应了:涩、苦、甜与鲜爽。
 
是以,一泡茶里面,茶中内含物质的平衡协调性好,茶氨酸含量越高,相应的甜度、鲜爽度就会越高,刺激性低,喝起来也就更为顺滑,便会让人感觉淡。
 
同样是“淡”,在不同茶身上品饮感受是不一样的。就好比,你不能用岩茶来与绿茶相比,比较下去肯定是后者更“淡”,但品种不同,没有可比性。
 
此时说的“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茶质的单薄,而是一种饱满高足的韵道。
 
这种感觉,就如同我们听一曲古琴弹奏时,一个乐句与另一个乐句之间几乎稀不可闻的“余音”,似有还无。这种处在感官界限边缘的滋味,最是精微纤细,淡泊得几乎无味,却总让人意犹未尽,不用心领会是尝不到的。
 
孔子云:“质有余也,不受饰也。”从有色上升到无色,有味升华为无味,从而使本色朴素的味道成为至美。而淡,正是贯彻始终的一抹滋味,读懂了淡,也就理解了茶的无味至味。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西湖龙井 六大茶类 龙井茶 茶多酚 大茶类 内含物 好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