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头茶经过十多年的市场教育,发展到今天,每个片区和山头的背后都有庞大的拥趸者,因为每个片区、每个山头都有其辨识度的,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品饮偏好去选择山头和片区。
但就个人长达十余年的从业经历来看,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无独有偶,个人主要品控的片区就是勐库和易武。
实话实说,作为品控者,我深知每个片区和山头都各有其优劣,只要品饮体验达到我的标准,都能算是好茶,无所谓勐库、易武还是勐海;而作为品饮者,我的内心深处是更偏向易武茶的,无论是品饮的频率,还是获得的体验感,都更偏向于易武茶,或者大易武片区的茶。
为什么?思考良久,我打算用一篇文章来深度阐述一下我对于勐库茶的认知和理解。
一、推翻谬论,勐库茶真的不行吗?
许多人觉得勐库茶不行,易武茶好,其实可能他们喝到勐库山头茶的频次都极为有限,讲道理,是没有发言权的。而个人最开始接触的就是勐库茶,到今天,超过十年的时间。说一句自夸的话,关于勐库茶的品饮体系,我是完善的。
客观的认知勐库茶,我想要从推翻谬论开始,解惑大家对于勐库茶的误解。
关于勐库茶没有历史底蕴、没有老茶做背书、后期转化没有保障,这当然是荒谬的。往事已矣,远的不提,说近些年的勐库老茶标杆——勐库戎氏的05、06年的冰岛母树(500克饼)。这个茶在世面上很少出现了,即便有可能仓储也不是昆明仓的,我有幸从同行处寻得一片,喝完之后给我的体验感是非常棒的,滋味、香气、水路、汤感、回甘生津还是身体体感,协调度还是汤感的稳定性,即便对标易武、勐海片区同时期的老茶,也丝毫不逊色。
2.勐库茶涩感强,品饮体验就是没有易武、勐海好。
这句话的来源是“易武柔、勐海苦、勐库涩、思茅淡”。但其实是无稽之谈,是的,大部分勐库山头茶都是有涩感的,有从开汤涩到尾水的,也有从尾水才开始涩的。
可是,涩感对于任何片区的山头茶都是极为正常的,这与树种、树龄、工艺、品饮状态、冲泡方式都有关系,一个涩字就否决了勐库茶,这未免太主观;另外,就个人喝到的勐库的顶级山头来讲,涩感都是极弱的,即便有,化开的速度也很快。
3.勐库茶都是新茶好喝,越放后期汤越薄,后期陈放空间小。
新茶好喝,越存越薄;应该去考虑原料品质是否过硬,品控是否过关,仓储是否得当。
4.勐库茶炒作现象严重,品饮体验和价格不成正比。
每个片区的山头都会有炒作的现象,勐库茶的炒作也主要是围绕冰岛、下磨烈等片区展开的,但客观来讲,被炒作的山头本身的辨识度是很高的,品饮体验也棒,所以这种说法依然立不住脚。
二、不看好勐库茶,可能是因为喝懂勐库茶太难了!
一条南勐河,东西半山,形成了勐库山头茶的主要格局。
学懂勐库茶,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
说其困难,究其原因,是勐库的名山古茶太容易造假,造假成本低,真正懂茶的人喝不到真东西,感受不到勐库名山茶该有的品饮体验,所以不看好。
1. 山头与山头小区域气候、树种、树龄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
比如说整个西半山稍微有点名气的山头都处在勐库邦马大雪山的支脉上,比如南迫、老寨、地界、甲山、小户赛、大中山等,虽然都有独立的小区域气候,但海拔、土壤、树种、光照等条件都有相似之处,这就导致山头与山头之间,品饮体验在大的方向上极为相似。还记得我们之前总结勐库西半山的名山头时,有这样一条规律:大雪山支脉上的山头其品饮体验都有不同程度的冰糖甜。
2.名山与非名山的距离太近,品饮体验有一定的相似性。
比如懂过和磨烈、上磨烈与下磨烈、南迫和冰岛老寨、苞谷地和冰岛地界、正气塘与那焦等等,区域本来就隔得近,这对于长期深耕勐库产区的人而言,还相对容易。但对于大部分刚入门的茶友而言,是很容易上当的。
3.不同山头茶之间,品饮体验有一定的相似性。
比如冰岛与正气塘,河边寨与大中山等等。
种种原因导致,判断一款勐库茶的好坏很简单,但判断一款勐库茶的价值高低很难。
三、不看好勐库茶,可能是硬实力的差距。
就个人与许多懂茶的老茶客交流后得出的结论,不看好勐库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品饮体验的关系。
在许多文章中都有提到过,老茶人更喜欢易武茶,其主要原因有几点:
1.易武名微茶园的生态环境确实比勐库茶好的多。
勐库茶近年茶叶价格上涨厉害,茶农对于茶园生态还是有一定破坏的。几个比较典型的山头如:冰岛老寨、下磨烈、大中山等等;在生态环境这方面,易武茶明显是更有优势的。举一个有意思的案例:
在勐库的山头茶里,谁家有茶王树,是很开心的,意味着能赚更多钱;而在易武,茶树是舍不得封王的,易武茶农的认知是:茶树封王,离死不远。原因很简单,茶树一旦封王,受人为干扰就变大了,破坏了其原始的生长环境,故较容易死。且近年来,易武产区较重要的名微茶园,在春茶时节,都是禁止游客进入茶园的,从这些例子不难看出,易武茶农对于茶园生态的保护意识要更强;
2.勐库茶受新工艺的影响较明显,大多数人对于其后期转化是比较堪忧的。
注意我说的是受到新工艺的影响较明显,并不是说,勐库茶农是不会制茶;相反,勐库茶农对于制茶工艺的探索是有贡献的。
为什么勐库茶较多新工艺呢?
一是为了新茶更好卖。按目前的市场行情来看,易武、勐海、勐库的原料价格,除冰岛及其周边山头外,勐库的山头平均原料价格是相对低的,茶农不富裕,急于出货变现,所以为了新茶更好卖,在制作时,也会按照新茶更好喝的方向调整工艺;
三是为了卖高价,更接近冰岛茶的风格。
3.虽然品饮体验的高级与否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易武茶的区域优势似乎更符合老茶人对于高端山头茶的认知。即森林感、水路细腻、极强的穿透力和喉韵。但勐库茶的优势是:滋味饱满,汤厚香团,回甘绵长。
四、不看好勐库茶,源其发展方向。
目前勐库茶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发展“宽度”,二是发展“深度”。
所谓朝着“宽度”发展,就是以“冰岛”这个概念为核心,以冰岛老寨为中心,根据山头茶的价格或层级,辐射整个勐库片区的山头茶,从某种程度上讲,整个勐库产区就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冰岛茶区”,业内有人称之为“冰岛几环”或“环岛经济”。
即:
冰岛一环:冰岛老寨;冰岛二环:南迫、地界、坝歪、糯伍;冰岛三环:磨烈、大中山、小户赛;冰岛四环:正气塘、小荒田、河边寨、三家村、苞谷地…………
以此类推,覆盖整个勐库茶区。
如何看待这种模式呢?
首先,任何模式都有优势和劣势,这种发展宽度的方法,优势在于: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去山头化”,在扩大冰岛影响力,保证品饮体验的同时,也增加了“冰岛茶”的产量,非常适合大品牌来操作。
因为山头茶资源分散、原料价格高、产量少等原因,部分大品牌在面对名山茶时,常常望而却步,操作空间很小,即便有出名山茶的产品,也多为消费者诟病。
而这样的模式,降低了名山茶的门槛,再加上品牌加持,容易出现“大名山产区的大单品”。毕竟,山头茶的辨识度对于大部分茶友而言就是伪命题,他们追求的是茶叶本身“品饮体验”,而非“个性、小众”。
劣势或隐患则在于:
磨灭了山头茶本身的辨识度,难再出现顶级的、细分的、超高辨识度的小产区;
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农制茶的工艺,体验趋于香甜,新茶越来越好喝;
五、如果玩勐库茶的深度,这几个山头是绕不过的。
这几年,勐库茶也隐隐有一点朝着深度发展的趋势,有点类似易武茶无限细分的小产区。
我将之归类为:五老四绝,七赝八饮,两入门。
五老,即五个勐库老牌名山:冰岛老寨、南迫老寨、地界老寨、坝歪老寨和糯伍老寨;
四绝,即因辨识度高、产量小、生态环境佳而兴起的四个细分小产区:南迫白水河、下磨烈(绿水塘)、大中山、小户赛红土地;
七赝,即因品饮体验与一众名山相似的次级山头:苞谷地、河边寨、三家村、甲山、正气塘、小村、小荒田。
八饮,即八个品饮级山头。
两入门,即两个入门勐库茶的山头。
我将其总结为下图,左西(西半山),右东(东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