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业书刊 >
杨凯新书《茶庄茶人茶事 普洱茶故事集》
普洱茶
认识杨凯,是十年前。当时我在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任副会长。那天为接待一位传奇的历史学家和古琴演奏家李祥霆等人,我们相聚在易武的一个老茶庄里。三言两语,话题便转到老字号上,杨凯兄对整个云南茶界从清末到当代历史之娴熟令我们吃惊。之后,我们每次喝茶聊天,话题都会绕回普洱茶历史上的茶人茶事,只是会走得更远,也许是缅甸,也许是泰国,也许是马来西亚或港台。我真的佩服他能在工作之余,利用业余时间把普洱茶的研究伸展那么遥远的地方!因为有着共同的志趣,我们多次一起走访古茶山,一起寻访老字号茶庄旧址。
关于普洱茶历史的著述,鱼龙混杂,书很多,但严谨详实的却少。杨凯兄则是个中少之又少的一位。他的《从大清到中茶——最真实的普洱茶》《号级古董茶事典——普洱茶溯源与流变》,着实给普洱茶界吹来一阵清风,让业界人士对普洱老茶历史脉络倍感明晰。这手上这本《茶庄茶人茶事——普洱茶故事集》,则更加深入具体地介绍了一些典型老字号茶庄、茶人的历史故事。
 
由于历史的原因,普洱茶的历史有很多残缺,无论是茶地、品种、工艺、沿革还是那些制茶的家族,到处充满着可怕的断层。而那些已被历史无情湮灭的茶庄,那些已尘封的家族往事,单单通过口述是无法准确复原的。需要档案,需要家谱,需要一切那个时代的第一手的文献!
杨凯兄正是通过无数次地查阅资料、实地走访,还原了一个个老字号当年的兴衰与荣辱,提炼出历史工艺与现代工艺的差异甚至异同,进一步发现,很多当年的政策与经验,对人们判断今天的市场也是非常有效的。他用平实的语言记述自己走访的经历,但在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个研究普洱茶历史的学者的艰辛。浅浅地阅读,你会为故事所吸引,深深地探究,你会发现它里面隐藏着很多的宝藏。
 
在走访的过程中,杨凯兄会为发现一点点残留的历史线索(如当年的商标、内飞)而惊喜万分,也会因老字号的在世后人如今散落各地无人问津而感叹唏嘘。在我和他一起寻访时,看到过一个个当年显赫一时的家族,如今已破落不堪,甚至后人不知道自己家族曾经是做茶的。这时,杨凯兄可能会拿出一些当年的文件或被采访人的家谱、照片,向他们介绍他们祖辈的辉煌。立时,单向的采访变成了双向的交流。这就难怪他在这些老字号的后人家里总是那么受欢迎!
往往此时,从一个做茶人的角度,我内心也充满感慨:茶给这些老茶庄的先人和后人带来什么,又给我们带来什么?做茶的真正意义在于什么?先人留给我们的是标杆,而我们自己的产品和言行,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否也能给后人留下明显的刻度呢?
 
云南茶业的传统,是守成还是变革?是走向大山还是冲向海洋?近代一批批的为中国茶业奋斗的先辈们,他们身处在烽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历经血雨腥风,仍旧怀着赤子之心,满腔热血为中国的茶业倾注心力,筹建云南各大茶厂的建设,通路修桥,为近代普洱茶业的兴起,为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郑鹤春、李拂一、范和钧、白孟愚、周文卿、冯绍裘、陈佩仁……无论这些前辈是非多少,功过怎么衡量,他们的努力是不容怀疑的,他们的作用是值得致敬的!当享年109岁的李拂一先生在2010年逝世时,我们同样的内心都非常痛楚、失落。普洱茶历史正是因为这些老一辈茶人在世而鲜活,而真实。他们的凋零,意味着我们和历史的鸿沟越来越深。
 
好在还有存世老茶。2015年夏,杨凯兄得到藏家张荔澎托人带来的一小袋雷永丰号的百年茶样,他十分激动,专门举办一场茶会,邀请了雷永丰号的后人雷波老师、普洱茶收藏大家何作如先生、普洱杂志的王洪波老师等人,我也受邀参加了此次茶会。当何作如先生泡出雷永丰号茶汤时,大家无不为这百年老茶而动容,我们似乎在茶汤中感受到百年前先人跳动的脉搏。
也许是普洱茶中一次次刻骨铭心的感动,使杨凯兄充满了研究的动力与热情,让普洱茶历史中一段段无人知晓的陈年岁月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不仅给为茶业贡献了一生的先辈们以交代,也给开拓现代茶业的后辈们以启发。认识杨凯兄,实为荣幸,更为普洱茶界有这样一位严谨执着又至情至性的学者而庆幸。他在普洱茶历史学术上的贡献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他以民间的身份完成了需要很多学者共同努力的事业。
 
 
 
 
作者: 陈剑
日期:2023-11-17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