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三道茶”,是云南大理白族招待嘉宾的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相传原为古代南诏王招待贵宾的一种饮茶礼,后来流传到民间,经保留和发展延续至今。到大理一定要试“三道茶”。“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流行于云南大理,凡宾客来家,主人便以洁白精巧的瓷杯斟满“三道茶”招待,为招待尊贵客人的上礼。白族“三道茶”指的是“苦茶”“甜茶”“回味茶”。头道苦茶又称“烤茶”或“百斗茶”,先苦后甘,能提神补气,使人神轻气爽;三道回味茶,放有花椒等作料,喝了能满口清香,回味无穷。
大理白族“三道茶”源远流长,起源于唐初,之后不断得到发展。“三道茶”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徐霞客之《滇游日记》。说是在当年的一个元宵节上,徐霞客于鸡足山悉檀寺西楼观灯,“注茶为乐,先清茶,中盐茶,次密茶”,即是为“三道茶”之雏形。唐南诏国中后期,佛教在大理兴起,寺庙里倡导坐禅饮茶,游客也喜欢饮茶止渴,使茶道发展不小。经过宋、元时期到了明、清之际,白族家室多爱饮烤茶,招待客人饮甜茶,在婚事、节日期间专饮“三道茶”,其内容和形式也逐渐完善和固定下来,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风格。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如今白族“三道茶”已发展到极富内涵的茶文化的高度,形式上每道茶之间都伴有3—5个歌舞节目,使参饮者既能品茶,又能赏心悦目,含义上寓以人生为“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
大理白族“三道茶”
大理“三道茶”是南诏早就有的饮茶风习,其茶具和制作方法都十分考究。托盘用黑漆木制作,烤茶用拳头大的黑色土陶罐,无耳锥形茶盅是白瓷蓝釉花的。茶盅有小、中、大三种,按顺序分别在每道茶使用。茶叶一般是大理感通寺出的感通茶或下关沱茶;水以苍山溪水或龙潭水为上。
第一道茶叫“苦茶”,是由主人在白族人堂屋里一年四季不灭的火塘上用小陶罐烧烤大理特产沱茶到黄而不焦,香气弥漫时再冲入滚烫开水制成。此道茶以浓酽为佳,香味宜人。因白族人讲究“酒满敬人,茶满欺人”,所以这道茶只有小半杯,不以冲喝为目的,以小口品饮,在舌尖上回味茶的苦凉清香为趣。寓清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人生之旅,举步维艰,创业之始,苦字当头。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面对苦境,我们唯有学会忍耐并让岁月浸透在苦涩之中,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体味出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对人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第二道茶叫“甜茶”,是用大理特产乳扇、核桃仁和红糖为佐料,冲入清淡的用大理名茶感通茶煎制的茶水制作而成。此道茶甜而不腻,所用茶杯大若小碗,客人可以痛快地喝个够。寓苦去甜来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甘境。经过困苦的煎熬,经过岁月的浸泡,奋斗时埋下的种子终于发芽、成长,最后硕果累累。这是对勤劳的肯定,这是付出的回报。
第三道茶叫“回味茶”,是用蜂蜜加少许花椒、姜、桂皮为作料,冲苍山雪绿茶煎制而成。此道茶甜蜜中带有麻辣味,喝后回味无穷。因桂皮性辣,辣在白族中与“亲”谐音,而姜在白语中读“gao(第三声)”,有富贵之意,所以此道茶表达了宾主之间亲密无比和主人对客人的祝福(如恭喜发财,大富大贵)。因集中了甜、苦、辣等味,又称回味茶,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的事太多太多,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有甘苦,也有诸如名利、权势、富贵荣华等的诱惑。要做到“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需要淡泊的心胸和恢宏的气度。如果一味沉湎于成功或失败之中,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太过执着,就会作茧自缚,陷入生活的泥潭不能自拔,丧失了许多人生乐趣。所以,这道茶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我们不妨看得轻些淡些,不要让生命承受那些完全可以抛弃的重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
“三道茶”已发展为极富内涵的茶文化
大理“三道茶”其象征意义通常概括为“头苦、二甜、三回味”。人生如茶,在前进的路上,很多时候我们没什么能力和机会去选择,所以要学会有什么滋味就品什么滋味。怀一颗坦荡的心去生活,“苦”时要想到“甜”之将至,而“甜”时却不忘去“回味”,并不是说摔跤后还要回过头去欣赏那个坑的美丽,而是将踩过的荆棘积累后,编制一个成功的花环。这样,生命的尺度才会越来越长,人生的苦难也才会越来越短,生活才会变得格外有滋有味。
在当地饮用“三道茶”,还有一种调节人际关系和传扬民族文化的作用。不论是在街头巷尾,还是在公园船头,饮用“三道茶”的形式和内容都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在欢迎客人和来宾的重要场合,更加隆重和热烈。其“三道茶”中,每一道都伴有3—5个节目,身穿漂亮民族服装的“金花”和“阿鹏”们(白族姑娘统称为“金花”,小伙子统称为“阿鹏”)载歌载舞,边表演边劝茶,而当第三道“回味茶”饮至过半时,那些“金花”和“阿鹏”们便会热情地邀请客人走到场子中间,一起唱歌和跳舞,从而将活动推向高潮。此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大理白族的“三道茶”,确实值得“回味”。
唐樊绰《蛮书·物产》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明朝时代的李元阳在《大理府志》中亦说:“(点苍)茶,树高二丈,性味不减阳羡,藏之年久,味愈胜也。”这说明大理饮茶有其悠久的历史,然而“以茶待客”,讲究礼仪,发展为“茶文化”,则有一个“升华”的过程。
现今,经过民族文化工作者的发掘、整理、规范和倡导,“三道茶”已被广泛地引用到大理的旅游业及外事活动中,形成了有组织的“三道茶”晚会,来宾在晚会上除了能喝到地道的“三道茶”外,还可以边饮边看民族歌舞、服饰表演,欣赏白族的茶文化。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