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源起
但有这些古茶树和存在普洱茶业不是一回事。
勐海的茶叶种植是属于傣族和哈尼族,他们种植茶叶的精力比倚邦和易武的汉人少得多,土地不清理干净,在大树的遮蔽之下,茶苗几乎像是野生的。
可见,分拣、分级、拼配、压制这些精制工序在勐海是没有的。由于惧怕瘴气和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没有信心,当地没有汉族商号。因此勐海的茶叶当时产量虽高但没有名气。
总结起来,当时勐海发展普洱茶的三大障碍 ——
第一,勐海不归清政府直接管理,而是车里土司下面的勐海土司、猛遮土司、打洛土司、猛混土司的私人领地,这些土司之间的关系时好时坏;
第二,当年的交通没有现在方便;
第三,勐海当地的少数民族不懂得茶叶管理,不除草,不剪枝,对茶叶完全粗放管理。
澜沧江以西的茶叶主要产自南糯、勐海、巴达、景迈。收购并加工运出茶叶的茶庄基本是石屏人开设,石屏人组成茶叶生产、运输、销售联盟叫茶帮,掌管各大商会。
1908年,勐海土司的侄子为争夺土司权力发动叛乱,平息之后,1912年,石屏人张堂阶利用自己在叛乱中的贡献和与土司的良好关系。将商号开到了勐海,随后在勐海开设茶庄,在勐海的作坊揉制圆茶、紧茶,运往思茅、缅甸等地出售。此为勐海自己制茶之始。后有云和祥号,但人力财力及产量有限。
1924年,洪盛祥的老板董耀庭派经理叶安年在勐海成立洪记茶庄。洪记的业务发展迅速,随后,1925年,思茅税务局职员玉溪人周文卿在勐海开设可以兴茶庄。1939年,勐海已经有二十多家茶庄。
1939年到1941年,是勐海的黄金时代,茶叶加工和运输达到历史最高。这些茶叶大多通过缅甸、印度运往西藏,少量运往内地,部分销往泰国、香港。每到秋季,一大帮马帮都要赶到勐海驮运茶包。几百余里,漫山遍野,连帐如云,炊烟四起,人喊马腾,热闹无比。此时,勐海已成了茶的都市。
1939年,范和均先生怀着一颗开发边地,支援抗战的赤子之心,到勐海住在李拂一家,和李拂一、周文卿等当地士绅一起筹建勐海茶厂。
1940年1月1日,云南中国茶叶公司佛海实验茶厂由筹备转为正式成立,并成立了佛海服务社,服务社是一个大型的服务机构,有商店、食堂、医院等。特别是服务社工程股长王冀翔率领开路工人以及牛车,从缅甸景栋向佛海修建道路,他们逢山开路,过水搭桥,经过57天的赶夜奋斗,终于修成。随后,佛海茶厂在上海订购的大型制茶机械才得以送达佛海。(佛海,即勐海)
当时,白孟愚在印度订制的大型制茶和发电设备就是借此道运到南糯山。可以说,正是范和均使勐海纯手工原始茶叶加工变为可以进行机械生产的时代。
1940-1941年,勐海生产的是红茶和绿茶,经缅甸、印度销往西藏,并向易武同昌黄记订购圆茶经缅甸销往香港。1942年,由于日军占领缅甸,轰炸勐海。大部分机器和员工撤离,白孟愚则带着自己的武装,和驻军一起,坚持抗战。
由于多年的抗战,紧茶无法进藏。直到1945年进了西藏,之后陷入低潮。1950年解放军进入时,勐海只有可以兴等少数茶庄做茶。白孟愚去了泰国,佛海茶厂管理员被刺,生产停顿,李拂一也去了台湾。鼎兴、洪记去了缅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