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杂谈 >

茶的美是在岁月中慢慢感受

时间:2023-11-24 14:52来源:贵茶杂志社 作者:戴冰浏览:
这二三十年,大约是物质积累带来的结果,财有余,情有闲,时有暇,许多湮没已久,只有游丝尚存,甚至原本也只在极小圈子内流行的高雅玩意,一下破土而出,成了热门时尚,古琴、沉香、奇石、插花、老墨老纸老砚不一而足。品茶,自然也是其中之一,或者还是沉迷者最众而覆
普洱茶
这二三十年,大约是物质积累带来的结果,财有余,情有闲,时有暇,许多湮没已久,只有游丝尚存,甚至原本也只在极小圈子内流行的高雅玩意,一下破土而出,成了热门时尚,古琴、沉香、奇石、插花、老墨老纸老砚……不一而足。品茶,自然也是其中之一,或者还是沉迷者最众而覆盖层面最广的一项。几年前编一套有关贵阳文化旅游的小书,其中一本专说贵阳茶馆,入选者皆是上点档次,有点名气,除外尚有某种主题设置,如书画、如古琴、如奇石的,竟有数十家之多。贵阳一偏远小城,尚且如此,更不消说那些中原与沿海的大城市。品之所以成为大行之风,究其原因,当然首先是因为门槛低,像琴棋书画,或多或少,总有点门槛,你至少得拜师学点基础技术吧,而,“开门七件事”,只听说有不爱的,没听说有不会的。另一个原因,是门槛高。数千年来,世世代代的人附加其上的文化值,之多,之深,之高远,说起来,大约没几样物事能相提并论,于是恰又合了知识阶层好高求雅的心念。如是,茶就有了一种“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特性。
但正因茶之为物,低可至尘埃,高可达九天,所以要说茶,难。套用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说法,可以说一千个茶客就有一千种茶,或者一千种对茶的感受。世上有多少茶客?数不清,当然就不好说。拿我自己打个比方,我于茶是有兴趣,无研究,仅有的一点知识不过道听途说而来,但喝多了,喝久了,自然生成一些原生态的感受,比如我觉得茶有两种调子(特指绿茶类),一冷,一暖。西湖龙井碧螺春六安瓜片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之类,其调偏暖,而贵州名茶,都匀毛尖、贵定云雾、江龙白沙、瀑布毛尖,等等,其调属冷。贵州近年有款“绿宝石”,很受欢迎,却是贵州茶里鲜见的调暖之茶。另外,我以为茶还有文、野之别。这里的野,没有贬意,纯属气质上的个体感受。总的来说,我喝茶,喜冷不喜暖,喜野不喜文,那也是没什么道理好说的。
 
这些感受,自说自话,自己明白,但与人交流,大多情况下就只能“相顾两茫然”了。
感受不能说,如何看待茶,或者说视茶为何物,却是可以说的。虽然一千个茶客就有一千种对待茶的态度,但归纳起来,无非最基本的四种。一种是视茶为家常之物。知堂老人早就说过,茶嘛,原本不过树的叶子,“摘下来瀹汁喝喝”,有什么好稀罕的呢?这种茶,再好,也还是开门七件事里的那一件,自饮,不过生津解渴利尿,最多再加上汪曾祺先生说的,提神,就算尽其功效了;待客,不过普通人家礼数的起始一档,所谓“茶,上茶,上好茶”的故事,层层递进,也始终不出寻常应酬的范畴。我有个朋友,好茶无数,平时毫末不沾,只酒醉后回家,不知青绿红,无论黑白黄,掏一把,扔进盛面的大瓷碗,凉着,沙发上先入黑甜乡,醒来,一气喝干,赞一句:解酒上品,无过于此!同是那个朋友的解酒上品,落在一班文艺工作者手里,讲究就多了,麻烦就大了。在这班工作者看来,茶和它的配件们,如杯啊、盘啊、啊、水啊、火啊、炭啊什么的,差不多就是一整套的精密仪器,专用来在口耳眼鼻舌诸感官上验玄证微。这种态度,是视茶为艺术,所以在中国有“茶艺”之名。关于茶艺,流传最广、最为著名、也最为读者津津乐道的两段中国文字,大约要算《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和张岱《陶庵梦忆·卷三》的“闵老子茶”吧。说实话,两则故事虽然都极精彩,尤其前者,但当年读来,艳羡之余,也隐隐不安,精鉴如此,咋过日子?那是不给自己留后路啊。果然两个主角后来下场都很惨。
 
第三种,亦即知堂老人说的,中国所无,日本才有的“茶道”。啥是茶道?知堂老人总结日本近代哲人冈仓天心的观点,说过这样的话:“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这种态度,是视茶为人生哲学了。
最后一类,可称之为宗教之茶。道、释两家都喝茶,都重视茶在参悟中的作用,但因为对世界、对生命的看法根本不同,对茶的态度也就殊异。老聃说保全之道,庄周说超越之道,前提都是视现世生命为事实,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天人合一,达到与自然同寿的目的;后世道家的“贵生、坐忘,无己”,无一不是目的性的,所以道家于茶,求的是功效。佛家则视生命为虚无,是梦幻泡影,故而于茶,求的是印证,所以才有“茶禅一味”的说法:茶味即是禅味,茶境即是禅境,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如果把道家纳入佛家语境来看,前者的至高目标,大约只算得后者小乘的“阿罗汉”果位吧?
 
话到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所谓对待茶的四种态度,实在是无法说又不得不说之说,也算是一种“方便法门”了。真实的情况,在我看来,不可能这么分明,就算真有这么分明,也不可能时时这么分明。试想,放一个禅茶高僧在沙漠里曝晒三日,给他一碗茶,自然甘之如饴,但那无疑只能是生存需求与生理快感了;接下来,等这个高僧解决了基本生理需要,回到小寺,进得方丈,惊魂甫定,对茶,必暂时患一种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男主角对面包的强迫性焦虑症,于是唤小沙弥去大厨房,提一铁壶粗茶来,置于几上,还不敢放量喝,只是一味细嘬慢饮;待终于醒悟一切有惊无险,这才又唤小沙弥进来,将大壶提走,改用盖碗,或者紫砂,自柜中取出一周前某大员外送来的二两龙井,撮十五克,撒于碗中或者壶中,泡上,这才真个叫尘埃落定了。再过一年半载,前事如隔世,茶禅于是又是一味。
拿高僧打比方,是不恭敬,这里先告个罪,不过没办法,还是方便法门;我要说的意思是,在某种情况下,一人一日内可遍历四境,可视一茶而为四物:救命之物、压惊之物、品尝之物,悟道之物。要说清这个意思,只好委屈高僧了,普通人没这份修为遍历四境,比如我,最多两境半,至于第四境,万万就不敢如此自大了。
 
另外,道家茶的归类也似乎两难,因为它与禅茶境界,还有距离,但又比艺术之茶、哲学之茶,仿佛高出来那么一点点,高在哪里呢?高在它有白日飞升之念,或者叫妄念,“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但哲学之茶在平凡中求伟大,在残缺中求完美,在短暂中求永恒的思想,不正是扎根在对生命平凡、残缺、短暂的悲凉观照里吗?而这一点,何尝不又与佛理交集?再有,赵州和尚一句“吃茶去”,千帆过尽,又复归于日用伦常,“佛法但平常,莫作特异讲”,禅茶,与我那个大赞茶是解酒上品的朋友面碗里的茶,又有何区别?
其实呢,说茶,说来说去,说的还是人本身,是人在说自己,“心中所是,必投之于物”,你是什么人,喝的就是什么茶;茶不过是人心人性的投射物,是镜子,或者镜子的镜子。从这个角度看,茶没什么特殊的,万物莫不可以为“茶”,莫不可以寄深情、寓义理、释道玄、发幽微——“庖丁解牛”就是最典型的例证;可见关键不在物,在人。我有个老师,平生最嗜纸烟,曾在一篇小说里写道:“烟,是比妻,比朋友更忠实的。”试想他如果据此勇猛精进,哪天怕不就创出一门“烟道”来?
(作者简介:戴冰,男,贵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们远离奇迹》《心域钩沉》《惊虹》。1995年获贵州省首届政府文学奖、首届山花小说奖。)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西湖龙井 六安瓜片 黄山毛峰 太平猴魁 碧螺春 普洱茶 喝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茶水能补钾
茶水能补钾
清朝茶文化
清朝茶文化
茶马互市定制于宋朝
茶马互市定制于宋朝
茶马互市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茶马互市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大理巍山县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大理巍山县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宋代药茶的运用
宋代药茶的运用
明朝药茶的运用
明朝药茶的运用
勐海曼稿茶厂
勐海曼稿茶厂
清代药茶的运用
清代药茶的运用
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
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
近代药茶的运用
近代药茶的运用
国外药茶的运用
国外药茶的运用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