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质期明确的罐头食品,尚有“鼓包禁止食用”的警示;没有保质期的普洱茶如何让人安心饮用,这的确是一个值得业界高度重视的问题。
这场论战尚无明确结果,云南普洱茶协会16日忽然发出《普洱茶行业自律倡议书》:“号召普洱茶叶生产经营者全面规范普洱茶全产业链环节,共同维护行业利益,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尽管看起来出发点是为整个行业计,但这个时候提出“自律”,总让人容易产生别的联想。
这就好比有个野蛮人跑到家门口,嚷嚷你家孩子在外面闯了祸。家长却转身关起门来,教训一家老小要规规矩矩做人,讲文明,讲礼貌。
野蛮人在门外倒是越叫越起劲了,一副真理在握的样子。
难道普洱茶界失掉自信力了吗?
同其它行业一样,普洱茶行业在行政监管之外也存有大片灰色地带,行业自律必不可少,这也正是协会的职能所系。但总免不了会有个别厂商无视职业道德,受利益驱动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谁能保证市场上流通的没有假茶、劣茶?如果这种茶出了质量问题,砸的却是整个行业的锅。方舟子拿湿仓茶说事,躺枪的可是所有的普洱茶类。
协会这个“保姆”说实话并不好当。肩负行业自律的责任,但对组织成员的威慑力、监管能力非常有限。遇到找茬的,不作为不行,乱作为却可能留下话柄。难呐!
这次普洱茶“黄曲霉素”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的舆情关注,其实就是行业痼疾的一次总爆发。即使没有方舟子出来搞事情,也迟早会有别的什么舟子跳出来。
每天吃的大米如果发生霉变,只能丢掉,这是常识。但不能因此就认为所有的大米都不安全;一饼普洱茶如果存放不当,也同样会发生劣变(且不论长什么霉)。但如果就此得出所有的普洱茶都“不安全”的结论,等于一竿子打倒一船人,对整个行业也是极不公平的。
普洱茶界的自信力应该建立在品饮安全性之上,而非采取鸵鸟政策回避问题。
这关乎整个普洱茶产业的未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