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疑团之:
说起普洱茶,不论是刚入门的“茶小白”,还是“浸泡”多年的老茶客,往往都会情不自禁地说:“普洱茶水很深呐!”,而茶界也流传着“普洱坑,深似海”、“普洱之道,水深且浑”的说法。
之所以会觉得“深”觉得“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普洱茶圈是一个变幻莫测、尔虞我诈的“江湖”,更何况茶生来就与水密切相关。
其实,普洱茶并不“深”,“深”的是人,更确切地说,是人心。就其本质而言,它只是自然之物,或者说是一种日常饮品。然而,因存在树龄(原料)、仓储、时间等“变量”,加之各种引人入胜的“故事”,就很容易被一些所谓的“江湖大师”所挟裹,天花乱坠地披上“道”、“佛禅”、“经脉”等外衣,使人感到玄之又玄。
知名作家潘灵曾说:
“我烦人家,是因为很多喝普洱的,都太喜欢装,故弄玄虚,好像普洱这饼太阳,发出的灵光,不沾佛,也要粘上道,实在不行,也得扯上禅什么的,一碗红酽的茶汤,硬要人为地填进一些特别的佐料进去。我每每喝茶,听那些个自以为是的所谓茶人,牛头不对马嘴地布施宗教,我就会反了胃。当然也有不谈宗教的,人家谈时间,一说就是千年古树的叶,百年茶庄的开业饼,一口茶水下肚,我都会有罪恶感:又喝掉了多少历史和光阴呀!”
(潘灵《一段普洱茶的闲话》)
“道”、“佛禅”也好,“经脉”也罢,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出就出在被“大师”们当成了忽悠人的手段。
就拿最常提及的“茶气”来说吧。对于“茶气”是否存在,目前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大多数普洱茶爱好者是确信不疑。在他们看来,“茶气”饱满、内含物丰富的茶,在品饮后会引起身体的某种或系列反应。譬如,最常见的是发汗、打嗝,还有就是饮者感到放松愉悦。也有人试从科学的角度去解读,认为“茶气”是“茶进入人体后引起的药理作用与人的精神活动相结合的综合作用”。
“茶气”是大多数普洱茶爱好者是确信不疑的
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云南普洱茶研究院副院长周红杰教授对“茶气”这个概念持保留看法,觉得它“有点主观、有点玄”。他不承认也不否认“茶气”的存在,而是认为“茶气”用来描述茶品质好坏时“缺乏专业性,并非科学的语言”,而且“很容易被引导和夸大”。
的确,就跟“茶韵”一样,看不见摸不着的“茶气”是种很个人、主观的身心体验,不论存在与否、如何正确定义,实际上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它让品饮者感到放松愉悦。
然而,“茶气”一旦被“大师”“挟持”,就立马变了味。他们神神叨叨地把品饮后的“体感”无限放大,进而“神化”,并有一套能自圆其说的理论。比如,在某个时辰喝某种茶(多数是有一定年份的老茶),“茶气”会走什么经脉,甚至可以“打通任督二脉”。同时,在喝茶时,“大师”也会要求闭眼闭口,防止“茶气”泄漏。
连续喝过几道后,不同的品饮者出现了不同的“体感”。有人汗流浃背,有人打嗝放屁(笔者认为,普洱茶品杯容量通常较大,连续热饮数道,打嗝出汗是正常生理现象),有人感到手脚发热、满脸通红,有人感到某部位隐隐作痛,有人甚至能明显地觉察到“茶气”从脚底“冲”到了头顶,各有千秋。
当每个人说出自己“体感”时,“大师”往往会“神乎其神”地指出每个品饮者身体哪里有问题,而且有理有据使人信服,让“茶小白”或弟子们钦佩不已。若是有人表示饮后感到不适,“大师”则解释为“体质弱承受不来强茶气”。有时,遇到一时半会解释不来的,“大师”们就避而不谈,用一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
传说归传说,普洱茶是健康之饮,这无可厚非,且古人亦云“茶为万病之药”,但若说“茶气”强的普洱茶能“治百病”,这未免也太玄乎了。不过,这还不是最过分的。更有甚者喝完茶后,声称眼前“佛光闪现”、见佛见菩萨或是大彻大悟、涕泗横流。喝茶都能喝到这种“出神入化”的份上,离走火入魔也就不远了!即便品饮者真有如此不可思议的体验,也恐怕是强烈自我暗示的结果吧!
时间这一“变量”是普洱茶令人着迷的地方
也是令人感觉“水深”的关键
把普洱茶推向玄虚的另一种常见形式就是:一些“大师”、“茶人”,只要一喝普洱茶,尤其是老茶,张口闭口,不是谈玄说佛,就是参禅悟道。综观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脉络,茶跟佛、禅、道的关系确实非常密切,历代“借茶参禅”的禅宗公案也不在少数,品茶有所感悟更是爱茶人的一种精神境界。可是,这些也往往会沦为“大师”们的“布道”工具,一泡茶从头喝到尾,满嘴都是禅语佛法,摆出一副得道高人的模样!这种人,根本不是真正的修行者,而是被民国宗门大德袁焕仙所说的“佛魔”。
更令人堪忧的是,他们还贻害了一批初学茶的年轻人。于是,这些拜了“师”的年轻人有样学样,纷纷换上素衣禅服,有的干脆直接穿了僧服,挂上念珠。品普洱茶时,不懂装懂,谈玄说虚,尽说些不着边际的话。
扒去这些“神魔”、“玄虚”的外衣后,暴露出来的往往是利益——推销观点理论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卖茶,为了盈利!当然了,也有一部分“大师”是为了树立自己的“江湖地位”。
不可否认,作为一种备受欢迎的茶,普洱茶因产地(山头山寨)、时间(树龄、仓储年份)、仓储环境等差异及其变化而使它呈现出的多样性。但是,它终究是茶,是一种饮品、一种商品,是物质的。因此,我们通过品饮,用感官体验感知它的色、形、香、味、韵。也许,每款茶的内含物含量、每个人的喜好及对茶的敏感度不同,使得每个人品茶后的身心反应也不尽相同,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同时,从精神层面来说,因每个人的学识、人生阅历千差万别,使得每个人对茶的理解、感悟也是千人千面,或浅薄,或深刻,或玄奥,不一而足。
因为茶,而将生活寄托于这些温柔的事物
把普洱茶请下“神坛”,走出迷思,令其回归百姓日用之道,才是真正的普洱之“道”。
喜欢喝茶和懂茶是两回事,喜欢并不代表一定懂,你爱喝茶,那么请你也要懂得如何正确挑选茶买茶,正确泡茶喝茶。喝茶不是一种盲目的喜好,你懂茶,茶也会自然的懂你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