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聊一则旧闻。去年夏天,关于一片“88青饼”的报道在祖国大江南北的大小媒体上狠狠热闹了一把。故事是这样的:去年夏天,某茶叶资讯网站A从广州B茶叶公司花5万元购买了一饼知名茶人C签名版的“88青饼”普洱老茶,准备分拆后在2013年北京国际茶叶展上作为奖品赠送给茶友。
当天主持“开饼仪式”的是北京一家茶楼的经营者、资深茶友D。活动之后,D与多位业内人士品鉴认为该“88青饼”为仿品,并在微博上发布了这一消息,很快引来众多茶友关注。
此事发生后,A网站发表公开信详细讲述购买“88青饼”的经过,并称“来源和渠道皆系正规无误”。
搞笑的是:这则旧闻里的卖家——知名茶人C,其本人就是“88青饼”的命名者和推广者,同时也是B茶叶公司的股东和发起人之一。A公司负责人接受采访时对媒体表示,按理说,从命名者手里最不应该买到假茶,没想到却受到这么多质疑,事到如今他们也没法确定这片老茶的真假,还在等C的回复。
卖家C方也喊冤,称“88青饼”是由其本人命名,此次所售茶叶是B茶叶公司正品,不可能为仿冒。这则闹剧如何收尾不得而知,其背后的利益纠葛我们在这里也不提。普洱茶到底谁说了算呢?细细分析下去在剔开利益最后就两个问题:“普洱茶的产品命名”和“普洱茶鉴定”。
从印级茶(1956年——1969年左右)到七子饼茶(1972年——1994年左右)普洱茶产品的命名从“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中茶牌圆茶”到“云南七子饼茶”的通版命名。这两个时期的产品因为命名的通用,产品的别名被销售茶叶的茶商取得最多,像:红印、绿印、蓝印甲级、蓝印乙级圆茶、蓝印铁饼、小字绿印、88青、7542薄纸、73青饼、红带7542、8582厚纸、水蓝印、雪印等等。这类产品的别名是商家取的。当时的厂家目前对于这类产品也只能望茶兴叹,毕竟命名事小,鉴别事大。所以任由商家折腾吧,反正量也不大了。现在的普洱茶命名已经丰富多彩了,商家取名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关于“普洱茶鉴定”这个行业缺陷,目前大家普遍认为的较靠谱的鉴定是有经验的品饮者说了算。而这类有经验的品饮者的经验是从何处得来呢?不可能一款茶30年前喝过现在还能记得滋味吧?毕竟又不经常喝,再说了就算经常喝那么各地仓储的滋味怎么会一样呢?于是有人会说找那款产品的特征。找产品的特征我承认香港和台湾人都很在行,以前的产品包装上的一个错版或者字体再甚者桶装的笋壳包装捆绑手法都观察得很细,打开桶装包装,饼型、棉纸折数、内飞内票和一些压在饼中的标记物都观察得很具体。
但这些都只能是相对的鉴定出产品是哪款,并不能看出仓储怎么样?而且这些产品的特征都是茶商在销售上整理出来或者口口相传的,存在一定的误差。对于产品的卫生安全更是需要理化方面才能鉴定。普洱茶科学的发展近年来在这方面还没听到有何进展。更多的是普洱茶企业方面对于未来的准备:建设成品茶仓,产品可追溯等手段。
普洱茶到底谁说了算?未来,大数据、云计算等等更多边缘科技的发展,一定会有人发明一种鉴定普洱茶的便携设备。到那个时候普洱茶就是机器说的算了。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