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洱茶 > 茶友会 > 百家争鸣 >

与蔡澜先生商榷:中国真的无茶道吗

时间:2023-06-30来源: 中国茶学会 作者: 王恺浏览:
蔡澜先生的一篇旧文最近火了,主题是批评中国无茶道,事实上,关于中国有无茶道的问题,就是坊间当然我们也可以用新近崛起的中产喝茶人群来代替这个暧昧不明的坊间争论最厉害的问题。 台湾的茶道是向壁捏造之物?中国有无茶道,以及未来有没有可能出现茶道?什么才是中
<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32854.html' target='_blank'>普洱<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100997.html' target='_blank'>茶</a></u></a></u>
蔡澜先生的一篇旧文最近火了,主题是批评中国无茶道,事实上,关于中国有无茶道的问题,就是坊间——当然我们也可以用新近崛起的中产喝茶人群来代替这个暧昧不明的“坊间”——争论最厉害的问题。
台湾的茶道是向壁捏造之物?中国有无茶道,以及未来有没有可能出现茶道?什么才是中国茶道?几年来,我因为在曾经工作过的《三联生活周刊》连续做了三年的茶专刊的编辑工作,发现大家争论的焦点也无外这几个,其实回望来时的路,这些问题都已经有了答案。
 
何为台湾茶道
在没有去台湾之前,和很多大陆的茶友一样,我也觉得台湾喝茶形式感过重,存在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比如用什么形状的杯子喝茶,用什么水泡茶,用什么烧水,据说都会导致茶汤的味道有所差异,当时只觉得故弄玄虚,完全不是中国人传统的饮茶观,在我们简单的观念里:茶,只要好,怎么喝都行。
 
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时代,正是中国人迅速求得温饱的阶段,我们的父母辈以及祖父母辈饮茶,都是大壶大杯冲泡,不甚讲究,导致我们也习惯于这种简单而实用的体系,去到台湾,稍加询问,发现无穷乐趣,不少茶人高手,和我们小时候的经历一样,也都从父母的大茶缸里偷茶喝。
 
但是这种情况,在台湾中产社会成型后迅速改变:过去最好的茶叶外销,如今最好的茶叶根本舍不得卖,尤其是各种斗茶大赛的金奖茶,早就被人预定好了;过去只有街头喝的老人茶,还有带点色情性质的茶艺馆,可是转眼一变,都是讲究品茶的纯粹的清茶馆了,毫无疑问,随着中产社会的出现,人们对茶的要求不一样了,台湾茶道因缘际会地出现了。
 
台湾式的茶道有两个来源:
一是来自大陆的潮汕功夫茶道。当年大批闽人和潮州人去到台湾,带去了所谓功夫茶四宝中的三个:紫砂壶,若琛杯,还有烧开水的提梁壶,烧炭的风炉据说是因为太麻烦,逃难路中无法携带,所以留在了潮州本地;台湾的茶道开始出身很低微,只在民间饮用,包括庙口,村头,而且基本都是老年人才有这个闲情逸致,所以并不被主流所重视。但是这套中国乡土的喝茶方式及审美体系,还是在日后构成了台湾茶道的源头。
 
另一个来源,则是日本。台湾在发达后,开始大批引进了日本的茶道具,茶审美,包括日本的茶人精神,比如把习茶当修行,一学就是十多年,日本的茶道传统,无论是抹茶道还是煎茶道,都和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台湾从日本搬回来的大量茶道具,几乎不需要任何改造就可以直接使用,比较典型的是具轮珠紫砂壶。这种明清两代大量出口日本的日用紫砂壶,因为形象古朴自然,放在桌上和朴素的白瓷杯相搭配,可以营造出古雅的意象,最近被大量回流到台湾和大陆,非常受欢迎。
 
为什么是日本?不是因为台湾在近代曾被日本占领,更多的原因在于日本茶道虽然历经后世改造,可是根源还是在中国,而且源自中国茶道的创始者之一,陆羽的法度。比如茶尚俭,尚清,再比如茶器的规训,莫不可以窥看到中国茶文化的影子,所以台湾接受很多日本关于茶的审美,关于冲泡茶的手法,并不困难,没有产生文化上的剧烈冲突。
 
日本审美和潮汕功夫茶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台湾茶道的基干。因为社会对喝茶这件事有了复杂的要求,所以喝茶不再仅仅是大茶缸,也不再仅仅是粗糙的街头老人茶,尤其是很多文化人进入其中之后,很多优雅的喝茶环境出现了:比如根据日据时代的小楼改造而成的紫藤庐,主持者周渝先生和台湾的文艺家都是朋友,这里经常举办音乐舞蹈的演出,甚至政治讨论的聚会,茶则是讲究缓慢的享受,他是台湾比较早来大陆自己制茶的人,对土地的养护,对茶叶的自然制作,对茶种的选择,都有自己的独到看法,就是要依循自然之道,他的朋友陈文茜说周渝是年轻的老灵魂,用茶带领大家体会宋人的哲学。
 
我第一次体验台湾茶道之美,是在清香斋的解致璋老师那里。解老师进过赖声川的表演工坊,自己也做过画廊主持,因为爱茶,逐渐带领了一批人一起研究茶,这些学生一跟她就是十多年,大家每天研究泡茶的温度,喝茶的器物的形状,所使用的茶叶的存放方式,她们认为,一泡茶,最重要的是让客人享受,所以,只取最好的五泡让客人喝,才是正确的喝茶方法,因为那是茶汤的最好状态。记得那次是在春天,茶席上摆满了各种植物,解老师选择的植物并不昂贵,只是注重其点线面的构成,形成了案上的山水,在这样优美的环境里喝茶,感觉像在园林之中,而茶被精心地冲泡,每一泡都在变化:上泡带有浓厚的花香,下一泡已经是浓郁的青苹果香,还带有隐约的梅子香,最妙的是,这茶叶并不是昂贵的珍惜品,只是普通的有机茶,奇妙的感受,恍惚是在酒庄喝一品与土壤紧密相连的葡萄酒。这种喝茶,不是随意喝茶聊天,而是真正鉴赏茶汤之美。
 
中国茶道还在生长中
随着台湾茶道在大陆的流行,忽如一夜春风来,几乎现在每个城市都有一个或若干个茶空间,里面的主人都爱身穿布衣,按照台式风格在那里泡茶,墙上往往贴着禅茶一味的拙劣书法,大概蔡澜所批判的,很多是这种形式主义的喝茶方式,很多自称的茶人,只是学了一个喝茶的皮毛,就开始大肆摆茶席,爱和人讲心,讲修行,讲散淡之美,就是忽略茶汤之好坏。要知道,解致璋和她的学生们,为了泡好一泡茶,可能要研究几个月,光是水温,就要一度一度地慢慢提高,并尝试,还要注意与室温的呼应,有可能提高0.5摄氏度的水温,茶汤的味觉就完全不一样了,这还仅仅是练习某地区某一特定品类某一季的茶。中国茶种繁复,可见练习需要多少时间,这可不是光口头说说修行,就能泡好茶的。
 
按照很多我接触的台湾茶人的说法,中国的茶道,是刚刚开始,在不断生长中,因此就有各种变化的可能性。比如蔡澜批判过的闻香杯,现在基本已经被淘汰了,讲究的茶人用比较窄型的深筒杯,既喝茶也闻到了茶香;再比如现在流行的公道杯,在中国古老的茶饮生活中,是并不存在的,后来台湾的制瓷师蔡晓芳用奶杯改造成公道杯,并且经过数次改造,慢慢成为三五好友喝茶的必备品,现在也有了各种造型的变种。
 
就是因为中国茶的产地多,品种繁杂,所以,以乌龙茶为主要依托发展起来的台湾茶的喝法,到大陆未必适应,比如绿茶,未必适合那种小杯小壶的喝法,再比如黑茶系列,过去在大陆,销售于边地,可是随着老茶流行,被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那么黑茶怎么喝?用什么壶泡合适?用多大杯子合适?这些都是崭新的问题,依据台湾经验,完全没有办法获得答案。
 
也许答案在大陆?确实如此。这两年,很多形式主义大行其道,但是也有认真探索的人,用于突破台湾的茶格局。就拿台湾的事茶人李曙韵来说,她本来也是台湾的诸多茶道推崇者之一,可是来到大陆后,觉得自己台湾经验完全不够用,大陆的茶之风物让她沉迷,经常和我讨论的不再是台湾茶,而是大陆之广阔,有那么多美好的闻所未闻的茶之世界。比如福建的白茶,在台湾并不经常喝到,她经常带领自己的学生去福建的福鼎和政和,这两个白茶的故乡,去研究那里的土地与茶树的关系。我参加过她举办的一次“茶酒会”,用白茶喝酒搭配,顺便说,这也是新鲜的茶道玩法,可是也能够在古人世界找到依托,唐人就写过“茶酒论”,她挑选了几十种葡萄酒,寻找和福建白茶的口感可以搭上线的那一种来进行搭配,所以茶酒交替进行,口感也能交错争锋,二者毫不违和。
 
无论是台湾的茶人,还是大陆的茶人,早就开始研究宋人饮茶之法,台湾的周渝找来福建的老青石磨,用以研磨茶粉,然后用来打末茶饮用,李曙韵用各种茶叶磨成茶叶末,然后打末茶,最常使用的是白茶的抹茶,这种清简的喝法,与日本的抹茶道迥然不同,完全是一种现代中国人追寻与古人玩乐的新茶道
 
最值得一提的大概是景德镇了。几年前去景德镇,还流行各种不讲规则的茶杯茶壶,大多都是随意喝茶所用,但是现在去,景德镇的工匠喝茶成风,还有很多素人开始加入到这一行业中,在山中租住农民的房屋,认认真真每日喝茶品茶,为了是弄明白茶与器的关系。他们主要研究杯子的形状,包括杯沿入口的唇感,有一个朋友,从北京去景德镇生活的工匠董全斌,在那里住在最远的山村里,为了让茶汤完美,他研究了上百个杯子的口沿的厚薄,并且自己烧制出来;另外一些朋友,开始把景德镇的传统工艺与茶器结合起来,各种甜白,影青和青花釉的朴素的茶器,都在烧制中,与日本茶道的传承法则不同,中国茶道的承担,更多在这些普通人身上,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法,让那杯中的茶汤更加出色。
 
中国社会自清中叶以来,国力衰落,许多久远的精致的生活法则变得不再流行,尤其到了近代,各种战争不仅损失了众多有形的珍贵器物,也让无形的生活法度丢失,所以近代我们很可能只能使用大茶缸喝茶——但不代表自古以来,我们就过着这样的生活。
这些普通人的探索,让以往存在于书本上的茶学鲜活了起来。
 
简单不是茶道,如何让一杯茶好喝才是中国茶道
无论是蔡澜先生,还是很多喝茶者,因为从小的生活习惯,惯于对复杂的喝茶方式予以否认,很多人说,简单地喝茶就对了——确实简单喝茶没错。陆羽就提倡茶性俭,要求去奢华,去繁琐,去掉往茶中添加各种香料的不当行为,但是,简单地喝茶,并不是中国的茶道
 
我们现在可以说,陆羽创造了中国茶之精神,但是看看陆羽的《茶经》,何其繁杂,为了追寻一泡好茶的产地,要爬山涉水,要调动上万人力在早春时节上山采嫩芽;寻找合适的泡茶用水,要耐心等待某个时辰某个特定区域才取水饮用;更不用说杯盘之精良,环境之适宜,这种精神,在唐之后并没有消灭,宋人斗茶之复杂,追求之不懈怠,实在是超越前朝;到了明朝,虽然饮茶方式变成了与今人类似的冲泡法,但是文征明为了一泡喝茶的水,要派遣小童经常从苏州去无锡拉水,只使用天下第二泉惠山泉水的水,为了防止手下小童偷懒,还发给惠山的和尚水筹,只有拉到那里的水,小童才能领有水筹一枚。
 
中国人的茶道,是追求茶带给人的享受,并且追求得尽善尽美,绝不讲究,这种道,是物质世界的,并不像经过千利休改造的日本茶道,追求的是诧寂,这也是中日两国文化传统的区别所造成的。到了今日,这种追求享受,尤其是追求茶汤之真味的努力,越演越烈,比如,各省各种茶品类的原生地,都会强调其气候土壤包括茶种的特殊性,以及这种特殊性能带给你多么大的口腔和身体的快感,在中国茶里,哪怕是在同一县同一乡同一村,所产的茶叶也能有巨大区别,人们愿意为那点区别付出更高的价格,有可能,一种茶只是多一点梅花的香气,人们可能就需要添加一千块的价格来消费,消费者完全觉得应该,但是这点香气,又绝对不能是人工添加的,一定要是自然所赋予的。这又和国外那些大把掺精油的茶有本质区别,大概这也是陆羽所说的“茶有真香”的法则在起作用。
 
对茶的追求那么无所不用其极,当然对泡茶手法的追求也是合理的了。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流行过所谓的茶艺表演,那种夸张的动作,以及大肆使用女色的方法,并不能增添茶汤的风味,被抛弃理所当然;现在,从台湾传过来的以茶席展现为主,茶主人倾力泡茶的玩法又风靡一时,这套方法虽然也有夸张之处,但是追求茶汤的口感的基调,正成为主流,与过去的茶艺表演有着天壤之别。
 
也许这套方法也会过时,但是什么不会过时呢?
东亚文明有许多互相影响的历史,无论是茶,园林,还是饮食服饰,很多是从中国传到日本韩国,也有很多是从日本韩国传到中国,循环往复,互相改造,当下的中国茶道之风虽然很多从台湾日本而来,但是似乎不用因此而产生排斥。蔡澜先生带着鄙夷谈到台湾,显然是忽略了各地文化交流之密集,已经没有什么特殊的主体性了。
 
按照过去的中国传统,这种外来风尚很快会被改造成功,变得更加中国本土化。东亚未来的茶道生活,主流一定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 饮茶方式  中国茶道  茶的口感  茶文化  紫砂壶  公道杯  功夫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日本茶道的由来
日本茶道的由来
茶道即人道
茶道即人道
茶道的出现
茶道的出现
传统茶道的思考
传统茶道的思考
中国茶道之美的哲学
中国茶道之美的哲学
中国茶道美学初探
中国茶道美学初探
茶道音乐
茶道音乐
中国茶道之源
中国茶道之源
滇茶茶道十八段
滇茶茶道十八段
屏南畲族的凤凰茶道
屏南畲族的凤凰茶道
安溪的茶艺、茶道、茶德
安溪的茶艺、茶道、茶德
韩国茶道文化之生活茶艺
韩国茶道文化之生活茶艺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