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茶友会 > 百家争鸣 >

对普洱茶概念的新诠释(2016春版)

时间:2016-07-08 15:37来源:紫砂联盟 作者:梁权浏览:
有一段时间没有写普洱茶文了。今天心血来潮,源于一周前与一国内泰斗级普洱茶高人(不便透露,勿讯)当面切磋,赫然发现双方就普洱茶的制作、存储、品饮等诸多理念和认识相去甚远。笔者念念不忘,故今日耗3小时写撰写一文,以表达个人在2016年初对普洱茶的部分全新理念汇总,也为帮助联盟论坛同好。 相信盟友们有一些记忆:普洱茶精采精
    普洱茶
      有一段时间没有写普洱茶文了。今天心血来潮,源于一周前与一国内泰斗级普洱茶高人(不便透露,勿讯)当面切磋,赫然发现双方就普洱茶制作存储、品饮等诸多理念和认识相去甚远。笔者念念不忘,故今日耗3小时写撰写一文,以表达个人在2016年初对普洱的部分全新理念汇总,也为帮助联盟论坛同好。
  
  相信盟友们有一些记忆:普洱茶精采精制理念,是我本人在2008年年初的时候首先提出的,关于班章可以作为味精调配其他茶品的概念,也是那时师父教授于我后,本人在联盟论坛第一次发表的概念。文章发表后的那段日子里,有数众强烈反对我提出概念的人,时至今日,或许他们仍在四处宣传梁权根本不懂茶,但他们自己却为了生意也都在做一芽两叶了。(笔者在此处大笑五声:哈哈哈哈哈)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当年提出的理念是对的,我没有欺骗同好,反观这票人每天猫在茶山做茶却比我这根本不愿意上茶山的更后知后觉。
  我完全能够预计:今天提出的这些新的概念,会在未来逐渐成为普洱藏茶界的主流概念!
  主文如下:
  与泰斗交流难以融合的一个概念:
  泰斗提出普洱茶传统做法应将春夏秋三季不同等级的嫩芽、嫩叶、嫩梗、粗梗、黄片拆开分别制作后再调配充填入一块茶饼。只有这样的茶才能像一个具备四肢头脑的人一样般完整,只有这样的茶,才能真正符合百年前的传统。
  
  日前当面我并未提出自己的观点,毕竟人多,我把话都说出来了肯定有人会心里不舒服……唯有今日,我在文中提出自己的概念,为告诫众位同好,也为将实战观点论据示人。
  首先我们做个假设:
  一棵大茶树,以常规的方式判断分五个等级的可饮用茶品,其中包括:
  嫩芽、嫩叶(芽头下面三叶以内)、嫩梗、粗梗、黄片
  这个五个等级的成份分开独立冲泡的话,相信绝大多数人会有一个近似的评判标准,以好喝分值计算的话:
  嫩芽:10分
  嫩叶:9.5分
  嫩梗:9.5分
  粗梗:8分
  黄片:8分
  我个人认为精心采制一芽两叶同时包含了嫩芽、嫩叶、嫩梗,冲泡这样的搭配已经很完美。那为什么还要把粗梗、黄片加进去?难道目的仅仅是为了茶品的完整性?必须要存有相对的缺点才算完整吗?纯粹泡黄片好喝吗?纯粹泡粗梗好喝吗?多种物质优缺点的强加融合,能起到5个1相加等于5的结果吗?至少我个人认为,这个方式很不科学。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更感莫名的尝试,部分资深茶人喜用春夏秋三季茶品拼配在一起,而且是需要同一个茶园大小树混采才更完整。我们现在稍微动动脑子去想想一下:夏天的黄片会比春季的嫩芽更香吗?秋天的粗梗能比春季的一芽两叶更好喝吗?笔者一想到要喝“夏天的小树黄片”就浑身打哆嗦,咱真的好多年不敢尝试这个,吓死宝宝了……把一些不好的因素,强行调配给春季最好的茶,其目的何在?
  
  茶农在春季采摘茶品之前,都会做一个动作,就是修剪枝叶——将芽头嫩叶后面部分的黄片、杂叶摘除。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茶树的营养,通过单线途径直接灌输到芽头和嫩叶上,避免在后面的粗老叶浪费营养。所以由此可以得出一个概念,嫩芽嫩叶和靠前端的嫩梗的营养物质含量一定是最高的。连管理茶树的茶农都懂的道理,为什么做茶还是要加黄片进去?
  爱茶者喝茶,究竟是为了延续祖宗的传承?还是为了更好喝?
  如果只为延续传统而牺牲美味,真的值得吗?
  百年宋聘里面有黄片和粗梗、红印里面有、大口中小X印里面也有。究竟是什么原因?
  笔者认为:普洱茶的历史定位是粗茶——粗采摘、粗制作、粗运输、粗品饮、粗存放!
  数十年前的今天普洱茶根本就登不了大雅之堂,早20年上至唐代中国一直都是绿茶为王的天下。普洱茶不过是远供边疆给牧民解牛羊肉腻的“药”。这么一个五粗概念的饮料,早在一百年前精采精制也卖不起钱,卖不起价何必精制?做漂亮了本身就不符合逻辑!
  笔者2000年当年买7542才多少钱一片(不到20块钱)?十几块钱一片茶,你指望茶农爬大树采一芽两叶卖给供销社精心选配吗?难道再早几年的大益会更贵吗?当然不可能!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嗯!为了增加重量,黄片、粗梗、杂叶统统不要扔掉,调配进饼心当填充物不要浪费掉才是王道。只要把撒面撒底做舒服了到让人看不见黄片就行。
  那笔者都说的这么清楚了,那百年前的少数民族压饼要+黄片粗梗还算是配方的必须用料吗?
  笔者会说:如果传统不合理,那何必遵循传统?
  然后紧接着第二个概念:
  A话题:相信有部分茶友在购买批量茶品之前,都会找茶农/商家索取or确定散茶茶样。你们有认真喝过吗?我想非常认真的问一下:诸位是否常在“大货”压制品中到粟米、石子、稻谷、头发、小强腿……那朋友:你们有在任何一包大几百年树龄的单株生散茶包(散茶茶样)里面见过这些“配料”吗?我先说一下,我自己没见过,我也不清楚哪位大仙见过。
  为什么对外号称完全一样的东西,饼茶有散茶里却没有?谁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B话题:蒸压散茶究竟会不会对茶质有损耗?这个问题,我没有发言权,因为我没有自己亲自动手去压过茶。只是我想问一下,一棵大几百年树龄的古树单株春散,清新亮丽、一芽两叶、条束鲜活、干净纯粹……而一片号称大几百年古树单株的压制品,里面怎么总能见到碎茶、粗梗、黄片、杂质?究竟是为什么?把乱七八糟的东西压紧饼心里。为什么梗和黄片不压在饼面?有同好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你看到吗?你感受到吗?(星矢说的)
  那究竟是散茶存放效果好,抑或压制品的存放效果好呢?
  我想把话题带入回A话题,说出这话的人究竟自己亲制/监制做了几年茶?他是否保留了自己亲制/监制的5年以上同一年份的压制品和散茶,是否真的在等重条件下认真对比过?笔者具备经常对比自己监制同一年份的散茶/饼茶的经验,笔者的散茶存放效果绝不比饼茶差,那由此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显然是有些人在撒谎,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有保留标本,说出来的话完全是主观臆测。笔者从2008年就开始监制/储存散茶了,到现在整整八年。试问有几个人在2008年开始玩一芽两叶精制古树茶,而且还一直存到现在,还会经常拿出来对比的?
  我们也可以做一个大致的测试,测试方法非常的简单:
  找357克大树散茶,用大碗盛起,置于柜面上直接接触空气
  找一片357克同样大树茶做的压制品,置于柜面上直接接触空气
  放两年之后,找个健康的时辰去检验一下自己的嗅觉系统,看看哪个更香?
  其他的朋友估计没有做过这样的实验,但我本人是做过的,散茶露空置放和完全没有包装的裸饼露空置放的效果,基本上很接近。
  既然散茶和饼茶同时露空存放都会流失香气,为什么总有人提出散茶根本就不适宜存放呢?这理论又是从何而来?
  那我们常见的饼茶是怎么存的呢?
  答:先包一层棉纸;再上一层笋壳捆住;外面再套一层纸箱,我们还需要考虑茶叶经过用力压制,饼面的茶精层起到对饼心的隔离防护作用,如此的“配套设施”阻隔了绝大部分氧气、水汽进入饼心。那我们反过头来问一下,我们找个真空罐来装满散装生普,和这个有区别吗?一样是阻隔了空气,同时防尘防烟防杂味,而且防潮效果比饼茶包装要更靠谱。扪心自问:各位有担心过散茶放在真空罐里会在黄梅天受潮吗?如果这个比对是不成立的话,那散茶是不是又适合存放了呢?
  同好们有试过用同一年份同等茶材的散料和压制品同时冲泡看对比效果吗?
  
  我经常会拿出5年前的茶品来对比,我告诉大家我自己的对比效果,那就是饼茶一点都不比散茶耐泡。而且饼茶释出的浓度比散茶还要差一点,往往饼茶的投茶量要比散茶略重一点才能达到散茶的效果。这究竟为什么,估计日后要找个仪器测一下才知道了,我没有测量数据,因为我没有仪器。
  只有附庸风雅+脑筋不清醒的茶盲,才会把辛苦采摘下来的树龄大几百年的一公斤多散茶拿去压饼。大家知道现在都是怎么压制的吗?各位有没有看过那个向上井喷高温蒸气的喷笼?我们把手放上去试试看能扛得住几秒蒸?我们的手尚且如此,那么娇嫩的茶叶又能扛得住吗?这蒸一次,茶青内涵茶质有多少被高温直接损掉了可想而知。那压制后呢?要晾多久才能算彻底晾干呢?照道理说要两周以上才能彻底阴干。晾饼的过程中会不会被工人偷懒搬到外面直接晒太阳呢?答案是多数都会。因为不及时晾干饼心容易在潮湿状态下霉变甚至烧心。那紫外线对成品压制品的伤害,有多少人估算过?这就是为什么天气不好的时候,茶饼总要进烘房的原因。那进烘房会不会损失茶质呢?答案是肯定的。
  既然上面这样123都成立,那就更容易理解:为什么饼茶投茶量要比散茶投茶量略大一点,才能泡出散茶的效果了。因为,茶质在高温蒸压和晾晒过程中流失了一部分。
  稍微想想,然后掂量一下:朋友,现在还敢把你已经做好的“精采精制春季第一拨800年古树一芽两叶散料”拿去压饼吗?
  请问,你的嗅觉味觉体感灵敏度有多高?你在用多大的泡多少克的茶?你见过有人用230CC的装20克泡吗?抱歉,我消费能力有限,真的不舍得这个投茶量。因为20克茶,够我喝3道了。那再问一下,口腔灵敏度要钝化到什么程度,才会在这么小的内一次投茶超过20克呢?
  
  问:相对较为干净仓储的老茶的味道是什么?
  我以20年综合茶人(各种类茶都喝)的经验告诉大家:
  存放超过40年的铁观音:朽木气、红枣味、中药甜、烤松木味、
  存放超过40年的白茶:朽木味、红枣味、中药甜、焦糖味
  存放超过40年的岩茶:朽木味、红枣味、中药甜、焦糖味
  存放超过40年的六堡生茶:朽木味、红枣味、中药甜、樟木味、槟郎味(笔者没吃过槟郎)
  存放超过40年的普洱生茶:朽木味、红枣味、中药甜、荷花味
  存放超过30年的普洱熟茶:朽木味、红枣味、中药甜、
  存放超过40年的正山小种:朽木味、红枣味、中药甜、烤松木味
  存放超过40年的绿茶:闷稻草味、杂味、酸味、不明甜味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茶就是茶,万化归宗,除了在杀青过程中通过高温把活性酶彻底杀死的绿茶之外,其他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多数主流功夫茶,基本上只要存足了年份,以往在新茶上能够闻到的清新的原野芬芳、鲜果花香基本上都会散失殆尽,普洱茶因保存过程中与空气接触面大尤甚,因为以前没有笔者这样的傻瓜会愿意用密封袋存普洱超过20年。既然无法为了保存香气去喝普洱,那何必太过于在意香的流失,何况普洱茶本来就不是喝香味的。不管什么茶,在后续存放过程中,酚类物质随氧气水分缓慢发酵成小分子茶精,茶梗内淀粉转化成糖类,小分子茶精在口腔内表现的直接触感是更细腻(新茶口感挂涩就是茶精分子太粗的原因),也更容易被身体吸收,糖使得口感更甜。既然我们要存茶,既然我们明明知道手里的茶未来一定是这个趋势,我们为什么还要装模作样的去纠结究竟是存散茶还是饼茶?都密封了就完球了啊。
  笔者在普洱茶圈内很看不起一部分人,每当你跟他提起现在新茶谁做的好喝,他就会跟你谈未来的转化。每当你拿出多年前的作品来对照他同期的作品时,他又会含糊其辞说以前条件太差、工艺做的并不到位、对比茶样并不是最好等等,客观原因一大堆,这样很容易误导消费者。
  
  笔者一直对身边的同好说——什么才是真正的上等好(普洱)茶:那就是新做出来就很好喝,存放几年之后,也不会比今天更难喝就对了。好茶在新茶阶段就很好喝,存放后还会越放越好喝。谨记一个概念:任何人在与你的切磋品茶观点的时候总是刻意对你强调过去未来,都是他没底气的表现。全因他们没办法面对“现在”,现在他赢不了,所以只敢跟你谈以后。而以后的事情,大可以到了以后再找其他说辞。例如你的仓储问题、你的冲泡手法、你的水质量、你的冲泡用器皿等等等等......反正问题都出在你身上,他完全没有责任就对了。
  买茶之前,切记一点,我们买的是现在,如果现在很好喝,那将来也会好喝。如果现在都不好喝,你凭什么判断未来一定会转的很好?你用什么保证?
  最近一年多以来,笔者一直在潜心研究各种老茶的综合概念。在此过程中,笔者了解到更多有关老茶陈储、品饮的资料和历史背景后,更让笔者坚定了对新茶储存的一些观点。拥有了足够多的对比实例,喝到了足够多的真实标本,方能清晰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
  问:
  1990年以前的铁观音、单枞茶、岩茶、潮汕老炒茶、白茶的存储器皿是什么?
  答:纸皮箱内置塑料袋、贵政山、纸包、马口铁罐、锡罐、薄铁皮罐...
  1990年以前的六堡、六安存储器皿是什么?
  答:竹筐内附粽叶、纸包...
  1990年之前的茯茶、千两茶存储器皿是什么?
  答:纸包、整条茶柱or切片露空存放...
  为什么会问这些呢?
  笔者想说的是:这些茶笔者本人都喝过,这里面既有压制品也有散茶。用完全不同材质的器皿,在完全不同环境存储的茶,却在数十年后万化归宗。除了环境气氛不好(太潮、太脏、太多杂味)导致茶叶吸入不堪气息之外。只要是存放相对干净,不同茶种、不同工艺、不同包装,不同存储地点的茶,却在若干年后基本上存出了相似的味道——那就是出朽木味、红枣味、中药甜......跨茶种在通过若干年存储后中绝大多数都归一了,那你还会在乎普洱茶究竟是压制品还是散茶吗?
  
  笔者还想说一句更大不敬的话:真正意义上早于1960年的茶品,在不看茶底的前提下,国内百分之99以上的茶人(甚至老茶客)都无法分清是什么茶,这方百试百灵。也就是说,笔者可以轻松找出一点老岩茶、老正山小种或者老白毛猴出来,在不告诉品饮者的前提下,让他完全他猜不出喝到的是什么。
  那你还纠结存的是散茶还是压制品吗?
  你知道红印以前是怎么存的吗?
  你能想象到香港地下停车库哪怕是下雨积水了,红印也会盖着一层塑料布存在那里。后来茶涨价了,那些比较节省的商家会用扫帚把碎茶扫起来当红印散块或红印碎茶卖。
  你觉得哪个傻瓜会把没完全碎开的一饼红印会当碎茶卖?只要饼型尚在,碎一点他也不会拆开卖的好不?那红印碎茶是究竟算压制品还是算散茶?你觉得呢?1950年造1980年散开,在并没有经过精心保存和调节温差湿差的前提下,随意放置到现在超过30年的散茶,究竟是好喝还是不好喝?
  那我又会问了:你喝过红印散吗?喝过红印碎末吗?笔者都喝过。真心话,很好喝的。
  那以散茶方式随意存放了30年的红印,究竟算散茶还是算压制品?你觉得呢?
  黄片的主要内含物质是什么?
  答:植物纤维、淀粉质
  也就是说,老黄片里没什么大量的茶氨酸或者丰富的果胶、也不可能比嫩芽嫩叶含有更丰富的酚和碱。剩下的不是茶氨酸的厚重,而是淀粉代谢成糖的甜。
  而嫩芽嫩叶和黄片内含营养物质丰富程度对比呢?但无论什么茶材,在后续存放过程中,茶质都会流失或转化。黄片的转化余地有多少,稍微想想便知。而不同茶系在存放了30年之后,在纯干仓同等完整叶片冲泡时析出茶质最快速度,最浓口感的是什么
  答:潮汕老炒茶、福鼎大白毫、普洱嫩料熟散.....
  这些都是什么茶材?我会告诉:这些基本都是芽头。你要存几十年后还想喝到很厚重浓稠茶质口感的最终优选的茶材是什么,还需要我说的很清晰吗?
  谈到传统,究竟什么是传统呢?
  
  铁观音早在1985年之前,鲜见有揉紧球,而多数是做抛条带蜻蜓尾的,而且多数焙相对重火。1990年之后学习台湾高山茶制茶技术,揉捻越做越紧。时至今日,我们在市场上还能见到高档的铁观音是做抛条的吗?
  早在1990年之前,我们有见到过焙轻火做出来绿油油的武夷岩茶条吗?时至今日,茶农却为了满足部分人偏好绿茶香气而把岩茶完全反传统做成轻发轻焙,在北中国大受欢迎。以至于现阶段在整个乌龙茶体系内,南方/北方两方各自指责对方根本不懂茶的例子比比皆是(南人认为北人喜欢的茶无底蕴,北人认为南人喜欢的茶无品种香)。轻轻的问一句:轻发轻焙的乌龙茶算传统工艺吗?
  30年之前的正山小种最后一道干燥工艺是怎么做的?以前绝大多数是用松枝烤干的,所以老的正山小种经常能闻到松烟味。那现在诸位喝到的全新的正山小种还能闻到松烟味吗?没做出松烟味的,算不算传统工艺?
  唐宋时期怎么喝茶的?去看看日本茶道吧,倭寇完全继承了中国的“传统”,弄个建盏,烘焙一些绿茶粉末装进去,注入开水,搞个竹签拼命打花。轻轻问一下,这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现阶段在中国国内还有多少人在传承并发扬?
  
  聊回到普洱,2000年之前,有过任何一个销往市场的纯古树一芽两叶压制品吗?2000年之前没有,现在遍地都是,以前何来单株概念?春季古树单株头采手工茶一定比混采台地料机工茶好喝的多,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你还在纠结存放有意义吗?
  有人问:这些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做法还是原来的茶吗?
  那笔者反问一下:这些个完全有违传统的做法难道不合理吗?茶农们究竟在想什么?笔者认为他们只是在尽力做出一些符合绝大多数人喜好口感的茶。他们是对的!
  如果做出来的茶如果大家都不喜欢喝,那是不是传统还重要吗?
  做的好不好喝与够不够传统有个毛线关系吗?不要再跟你的下家们谈过去未来了好吗?
  如果传统做法本身不合理,为什么还要遵循传统?
  转回到普洱散茶是否可以存放的话题。众所周知,以前的普洱茶是粗茶,为了效仿绿茶或红茶,特意挑出一些嫩芽来“发明”出宫廷普洱。很显然,以前的粗茶是卖不起价的。宫廷普洱是纯散茶,勐海茶厂第一次做宫廷细料应该是在1993年前后(港商定制的蓝天熟散),这批茶用木箱存储,至今已经超过20年。笔者运气好,好友馈赠了几百克,最近时常拿出来仔细品饮。这么细嫩的全发酵的熟散料在没有完全密封的前提下存放至今尚且非常好喝。那请问,普洱茶不应以散茶方式存放的依据在哪里?
  根据以上从红印到各种不同茶品的存放范例,如果你还要说普洱茶散茶不适宜存放的话,那就请你给出一个散茶不适宜存放的合理解释!如果你解释不清楚,只能说明你在胡说八道!!
  笔者认为:未来的普洱茶如果要走高端路线,要去跟铁观音和知名绿茶抢市场知名度的话,那只剩走精工细作这唯一的一条路了“高树龄单株春季手工精采精制散茶”是最好的表现方式,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如果一味按照传统做法延续下去,继续掺黄片粗梗进去,继续拿台地料搞什么“越陈越香”概念的话,那普洱茶的未来是看不到光明的,粗茶终究还是粗茶!
  我们先看一下1961年的这本茶书的内容,上面清晰写到:早在那个时候就在做机器杀青、揉捻和烘干。那1961年的下关沱茶会不会很好喝?答案是肯定的,虽然我没喝过。但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三款商检笔者都喝过了,确实好喝的,而且工艺也是延续了茶书上的“传统”。
  
  既然港仓晒青和纯干的烘青在后续的存放超过50年之后都会好喝。
  那请问:究竟晒青是传统还是烘青是传统?
  完全违背了晒青工艺的1961年的纯机制茶究竟是不是普洱茶?究竟是否应该划出普洱茶的系?
  30年前有人会提出岩茶或者铁观音可以存成老茶再喝吗?40年前有茶书记载正山小种可以越陈越好喝吗?为什么现在的人都那么不聪明了?难道现在的人喝60年前的铁观音就不传统了?腾晟在北京第一次大聚的时候,感德南华兄弟拿出一泡超过50年老观音,有多少人举着杯子要挤进去抢着喝?笔者至今历历在目。(拜托,谁有超过30年陈的过期的铁观音赶紧通知一声,笔者愿意负责免费帮您销毁)。
  另一个话题,自2008年起,笔者就时常听到一些朋友说在外面买了很多新茶拿回来好喝,存了几年就没有新茶的时候那么好喝了,这部分人会因为新茶存败了之后决定放弃存储新茶。这让笔者感觉很无奈。但既然发生了问题,一定有其对应的相关解释。笔者会在此说一些很不中听的话,话糙理不糙,仅为警醒身边人:
  你存的散茶几年后变得不好喝了,那为什么笔者存的散茶几年后还是很好喝甚至更好喝了?为什么总有客户跟笔者说,3年前找笔者拿的茶现在喝更舒服了。为什么笔者拿着自己存了7年的各种古树茶走到国内各地市,品饮者都赞不绝口,一召集茶聚就一堆人拥着要过来喝?为什么笔者的茶在新茶阶段总是比绝大多数人的茶好喝一点?笔者没有特殊的器皿,茶仓里连抽湿机都没有。那就要问问了,究竟是你把茶存败了,还是说你在源头根本没选对茶?这个问题的责任归结在谁?你的新茶觉得好喝,是真的好喝吗?你有对新茶好喝有相对客观的判断依据吗?你对新茶的优劣品质判断足够理性吗?你选错了茶,却归结于存放存坏了,这相当的不客观。
  话虽不中听,但毕竟在理。知之为知之,自省!
  笔者完全能想象到这两篇文章出来之后,会有一堆同行私下里说笔者根本就不懂茶,但这重要吗?今天的笔者和08年时的笔者一样提出了喝茶藏茶的全新理念。或许下一个5年,甚至下一个3年,笔者这些理念就会成为藏茶业界的必须参考指标。到那时,今天尚且认为笔者不懂茶的,会不会主动站出来道歉呢?会拿什么理由出来自圆其说呢?我们拭目以待。
  认真表述一下:笔者自认是当今茶市“合理品茶新概念的引领者”,那些认为笔者不懂茶的人,哥觉得你只会跟风而已......囧
  不要觉得自己常猫在茶山就觉得自己很懂茶;不要觉得看了不少茶书就代表能理解当今的人喜欢的是什么;
  凡懂茶者,必知爱茶者心。好茶真的好喝才是硬道理,除此之外,一切都是浮云。
 
(责任编辑:一凡)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普洱熟茶 武夷岩茶 越陈越香 勐海茶厂 普洱生茶 下关沱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普洱茶减肥真相
普洱茶减肥真相
普洱茶入门的三个阶段
普洱茶入门的三个阶段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普洱茶的陈化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普洱茶的陈化
普洱茶饼分为钉饼和泡饼你知道
普洱茶饼分为钉饼和泡饼你知道
陈韵普洱茶:生命的重量
陈韵普洱茶:生命的重量
普洱茶中的红印、黄印、绿印这
普洱茶中的红印、黄印、绿印这
发霉、发酸的普洱茶怎么骗人的
发霉、发酸的普洱茶怎么骗人的
喝柑普茶、陈皮普洱茶你需要了
喝柑普茶、陈皮普洱茶你需要了
普洱茶的“水线”是什么鬼
普洱茶的“水线”是什么鬼
云南普洱茶之历史
云南普洱茶之历史
什么原因让东莞成为公认的“普
什么原因让东莞成为公认的“普
普洱茶生命周期中的失真(上)
普洱茶生命周期中的失真(上)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