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洱茶 > 茶友会 > 百家争鸣 >

林治:禅茶乱象横生恳请拨乱反正

时间:2016-10-17来源: 茶贵人 作者: 林治浏览:
第十一届世界禅茶交流大会在湖北黄梅东山寺举行。东山寺是印度禅宗中国化的起始地,出过中国禅宗四祖、五祖、六祖三位祖师,特别是五祖弘忍在这里承达摩一脉,传顿渐两宗。一是神秀大师在我国北方传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渐悟法门;二是慧
<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32854.html' target='_blank'>普洱<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100997.html' target='_blank'>茶</a></u></a></u>
第十一届世界禅茶交流大会在湖北黄梅东山寺举行。东山寺是印度禅宗中国化的起始地,出过中国禅宗四祖、五祖、六祖三位祖师,特别是五祖弘忍在这里“承达摩一脉,传顿渐两宗”。一是神秀大师在我国北方传“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渐悟法门;二是慧能得五祖亲传衣钵,以为禅宗六祖,开创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空自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顿悟法门。这次在五祖寺的世界禅茶交流大会上,林治老师对当前我国禅茶的乱象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发表了论文《传承五祖法脉,救赎当前禅茶》。全文如下:
 
一、佛门茶文化简述
缘是佛家哲学思想的核心。佛教与茶特别有缘,自从东汉初年佛教传入我国后不久,佛教与茶就结下了良缘。饮茶成了“和尚家风”,和尚成了弘扬中华茶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据《茶叶网》考证:“魏晋南北朝时期( 220-------589年 )茶即成为了我国僧侣修行的必备饮品”。到了唐宋时期寺庙茶文化更是成为中国茶文化百花园中绚丽的奇葩。唐代诗僧皎然的:“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灵一和尚的:“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清溪流水暮潺潺。”刘得仁的:“僧真生我静,水淡发茶香。坐久东楼望,钟声振夕阳。”武元衡的:“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中。 时节流芳暮,人天此会同。”;宋代释重显的:“陆羽仙经不易夸,诗家珍重寄禅家。松根石上春光里,瀑水烹来斗百花。”阮闻的:“僧舍灵源静不流,只供斋钵与茶瓯。直应老衲投薰陆,石罅云根久未收。”这些茶诗鲜活灵动,禅韵悠悠,都是中国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瑰宝。
 
另据史料记载,苏东坡任职杭州通判时有一日因病告假,独自连游了净慈,南屏、惠昭、小昭庆等诸寺,每到一寺僧侣必以茶招待他。那一天他游了七座寺院,喝了七次茶,结果病不治自愈,故赋诗赞叹:“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这首诗生动地反映出了当时佛门的茶事盛况。
不过在唐朝和北宋时期佛门的茶事活动主要是礼佛、待客和僧众自饮。如《蛮瓯志》记载:“觉林寺僧收茶三等。待客以惊雷荚(中等),自奉以萱草带(下等),供佛以紫茸香(上等)。盖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唐代虽出了《百丈清规》、《吃茶去》公案以及“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夹山境界,但是那些都只是禅茶思想的萌芽,当时并没有“禅茶”一词。正式提出“禅茶”这一概念的可考文字见于1828年刊行的日本宗旦的《茶禅同一味》(《茶禅一味考释》陈香白、陈再粦)。使“禅茶”成为僧俗两界都津津乐道,并协力推崇的修行法门则是中国近代的事。可以这么说:“禅茶”的根深深扎在我国隋唐的寺庙,花开在多国僧俗两界,果实却有的甘甜,有的酸涩,有的甚至“有毒”。
 
二、我国当代“禅茶”的弊端
随着时代的发展,茶文化的内容不断丰富。到了当代,茶在中国被视为“一种生活、一种享受、一种境界”。“茶是一种生活”,指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从这个层面上看,茶主要用于解渴或待客,它仅仅是广大民众的一种生活资料,重在卫生、可口、饮用方便、价格合理,在其它方面没有太多苛求。
“茶是一种享受”,指的是“琴棋书画诗酒茶”。在这个层面上,要求茶与各种艺术相融合,以茶为媒介构建健康、诗意、时尚的生活新方式,把茶作为愉悦身心的高级享受。这个层次是“玩茶”,或玩出风花雪月,或玩出琴瑟和合,或玩出诗赋传世,或玩出身份地位,能玩出身心康乐并有益于社会就是好玩法。这个层次是当代中国茶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茶是一种境界”,指的是以茶修身养性,注重活在当下,珍惜一期一会,领悟无住生心,力求体道、悟道。在这个层次主要是修习禅茶。
“禅茶”既是修行的法门,又是世俗大众追捧的一种时尚,因此从者日众,但是其结构非常复杂。有高僧大德,有饱学之士,有文人骚客,有达官显贵,有各界精英,有好学青年。其中既有真心发愿修禅习茶的人,也有附庸文雅之辈,当然也难免混杂有沽名钓誉、图利谋财之徒。直言不讳,当今整个禅茶界良莠不齐,乱象横生。
因为高僧大德们都超然出尘,不染是非;高雅之士往往处世低调,珍惜羽毛,并且怕批评禅茶中的乱象会招来“拍砖”围攻,因此对当前我国禅茶中的谬误听之任之;另外一些热心于禅茶研究的人,有的懂禅不懂茶,有的懂茶不懂禅,茶与禅两张皮扯来扯去扯不清,对禅茶的理解莫衷一是,结果致使一些天真单纯的年轻人因得不到名师指点而误入邪门。他们有的以为披上袈裟或套件海青在台上夸张地演示泡茶即“禅茶”;有的以为配合着梵乐,敲着木鱼泡茶便是禅茶;有的打出许许多多谁也看不懂,连自己和传法师父都说不清的“手印”,演示高深莫测的“禅茶”;更有一些自命的“大师”、“法王”,脖子上挂串佛珠,手腕上缠几条手链,宽袍大袖,装神弄鬼,误导大众,把禅茶搞得惨不忍睹。
 
可见当代的禅茶看似热闹非凡,实则混乱不堪。有一些所谓的“禅茶”毫无禅意禅韵,不守禅规禅法,若一定要和禅挂钩,那只能称为“野狐禅”。而当今“野狐禅”的流行给佛教末法期增添了一大乱象,所以我斗胆在黄梅“天下祖庭”借题发挥,恳请各位高僧大德、各位修习禅茶的善男信女弘扬五祖法脉,传播正知正见,对当今流行的“禅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拨乱反正,使其健康发展。
三、以弘忍大师开创的东山法门指导禅茶健康发展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601-675)俗姓周,《祖堂集》卷二称他“幼而聪敏,事不再问”。七岁时弘忍被禅宗四祖道信遇见,发现其根器上上,经弘忍的母亲同意后,带回双峰山培养并传法给他。道信圆寂后,弘忍继任双峰山法席,被尊为禅宗五祖。因来参学者日众,于是在双峰山东冯茂山另建道场,取名东山寺。弘忍住双峰山和东山寺两座道场数十年不下山,他率寺僧安单接众,弘扬禅法,开创了东山法门,培养出了慧能、神秀等一大批弘法巨擘,弘化诸方,发展了禅的顿悟和渐悟两大学派,法嗣极其兴旺。
 
为什么我特别强调要以东山法门,弘忍法脉拯救当今的禅茶呢?
因为弘忍大师弘扬禅学的根本是两依。一依《楞伽经》,以心为宗。二依《文殊师利般若经》,强调“一行三味”。这两部经书正是当代禅茶正本清源最重要的依据,是修习禅茶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
(一)《楞伽经》是佛祖对大慧菩萨文殊师利讲的经,是佛祖开智慧的殊胜经典,是历代禅者修习如来禅,求明心见性的最主要的依据。达摩祖师传法给二祖慧可大师的同时亲自将此经传给慧可,并说:“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楞伽经集注》点校说明)足见这部经书的重要。修习禅茶重在修心,因此习禅茶应以《楞伽经》为总纲。
《楞伽经》的具体内容包括“了四门”,即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这四法门对修习禅茶都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其一、五法:五法是指相、名、妄想、正智、如如。在习茶过程中,相是指茶的形状、条索、色泽、滋味等物质形态的东西,习茶者以为是“实”,并依相取出种种“名”,如大红袍铁观音龙井碧螺春。然后又依此种假名,作种种“妄想”,而不知这种种相、名、妄想皆是虚假不实的。所以俗者习茶是步步深陷于不实的“物”中,而禅茶要求习茶者不断抛弃虚妄,超脱于物外,于是就有了“正智”。“正智”是“邪智”的反义,即离外道所邪执的分别心,契于中道妙理,并由此达到“如如”。“如如”即诸法皆平等不二的法性理体。彼此诸法皆如,故云如如。在修习禅茶中我们可延伸:有了如如智,即有如如境。同样习茶,俗人越习越偏执,他们往往越来越深深地陷入茶的色香味中不能自拔,结果执着于某种茶而排斥其他茶。而禅者修习禅茶越习越超脱,最终放空一切妄想,丢掉各种执着,以平常心博爱各种茶,体验到各种茶都是“好茶”。
 
其二、“三自性”:“三自性”是缘起自性,妄想自性,成自性。缘起自性也称为依他起性,因为一切法皆依众缘和合而妄起,本无自性。妄想自性也称为遍计所执性,因为众生依种种缘生无性之法而横生种种妄想分别,普遍计度执着。成自性也称为圆成实性。因为一切法,虽然有众缘和合离散,若生若灭等相,以及众生依此等妄相生起无边妄想,然而一切法其实本自圆成,从来无有增损,故其本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修习禅茶在于通过茶事实践,从各种不同方法冲泡出的茶水中都能品出茶之真味,悟得圆成实性。六祖慧能大师听五祖弘忍大师给他讲解《金刚经》时,当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豁然大悟:“原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于是一连用五个何期表达自己顿悟的惊喜,他说: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由此可见彻悟“无住生心”,不执着,在修习禅茶时去体悟“三自性”的重要性。
 
其三、八识: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未那识、阿赖耶识。修习茶艺或学习茶叶审评只讲前六识,这六识是人体六根对外界六尘的感应,是向外的。但是大慧菩萨在偈问偈答的第一问是“云何净其念?”意念即是心,也就是问“如何净其心?”“净心”是修习一切佛法中首要的主题,也是修习禅茶的首要问题。因此在修习禅茶时在前六识的基础上还应当知道有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
末那识是梵语manas的音译,其本质是恒审思量之义。故末那识又称为“我识”,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 彻悟人法二空的真理。
阿赖耶识也成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大功能,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一切善恶种子都寄托于其中,关于阿赖耶识佛教不同的宗派有不同的说法。
《楞伽经》的理论极其高深,非上上根器者不可胶着于纷繁复杂的名相,修习禅茶时可借助鲜活的茶事实践或悟道者的偈来感受。例如极难理解的阿赖耶识南怀瑾先生有一偈很妙: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做主翁。
其四、二种无我:即人无我(人空),法无我(法空)。“人无我”即引导学人修习禅茶悟道人体为五蕴之假和合,其中并无真实之我体。例如在品茶的过程中自己对同一款茶的感受总是无恒性的,没有一次会相同。细品细深思,便知“人无我”,即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当下之我已非刚才之我。
“法无我”是明了一切有为法、无为法中并无“我”之实体。即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相互依存,并无恒性。例如我们每次泡茶时虽然表面上看皆是人、茶、水、器、境、艺的因缘组合,但是每次的组合不可能完全相同,可见法无常法。“诸法无我”为三法印之一。三法印是佛法的重要教义。悟透“法无我”,了知诸法因缘所生,乃大乘菩萨的智慧,可不住生死,得大自在。
 
(二)《文殊师利般若经》
《文殊师利般若经》是用菩萨慈悲心开的大智慧,是五祖传承四祖道信法脉所依之一。其中的“一行三味”是四祖道信特别依重的修持法门。五祖弘忍传承了道信的传统并加以发展,在修禅的具体方法上寓禅于生活之中,让修禅者自行劳动,把搬柴、挑水、扫地、喝茶、吃饭都当做佛事,后来禅门丛林把吃斋称为“过堂”,把劳动称为“出坡”就是这个意思。到弘忍大师的第四代传人百丈怀海禅师主持制定《百丈清规》之后,饮茶更是丛林修行法门之一。
修习禅茶和一般品茶喝茶、玩茶不同,必须依照“一行三味”去用功。“一行”即行住坐卧,任何状况都要保持实相智慧之心。简而言之,即要心专注于“一行”而修“正定”。“正定”又称为“真如三味”。这个定,是有智慧的定,是真正解脱的定,而非外道强迫的定,更不是受到压抑的定。
 
“三味”又分为二。
其一是“理之一行三味”,这是定心观照法界平等。入此三味,则知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的色身平等无二,无差别相。然而当今修习禅茶者中,能入理之一行三味,理直气壮地平等处世的人如凤毛麟角,故多数人对达官显贵卑躬屈膝,奴性十足,完全没有禅者或茶人的品格风范。
其二是“事之一行三味”。即专注地一心念佛,系心于佛。入事之一行三味者,做任何事都心闲意定,保持一颗虚空的心、一颗包容的心、一颗菩提心。引申到修习禅茶,便知当今之禅茶修习者多数没有悟透这一点,习茶时通常心绪杂乱,常怀着表演之心、媚俗之心、逐利之心、沽名之心泡茶,结果只能是修成“野狐禅”。
综上所述,当今的我国的禅茶表面上热闹非凡,追捧者众,追随面广。但是深究起来问题很多,最根本的问题是对喜爱禅茶的信众缺乏引导,致使不少“禅茶”不以禅宗思想为灵魂,不以体道悟道为旨归,所以希望能够通过弘扬弘忍大师的法脉救赎之,使禅茶能健康发展,百花齐放!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 茶叶审评  碧螺春  茶文化  大红袍  普洱茶  中国茶  铁观音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茶花壮龄树移栽技术
茶花壮龄树移栽技术
平时出去喝茶的礼仪你都做到了
平时出去喝茶的礼仪你都做到了
茶叶贮藏包装材料的选用
茶叶贮藏包装材料的选用
空持百千揭 不如喝茶去
空持百千揭 不如喝茶去
武夷岩茶品种特征
武夷岩茶品种特征
真正的好茶应该在我们的感觉里
真正的好茶应该在我们的感觉里
茶园夏管“四部曲”
茶园夏管“四部曲”
市场上的袋装茶最好只冲泡一次
市场上的袋装茶最好只冲泡一次
降脂保健绿茶饮
降脂保健绿茶饮
重庆茶业招待海外华媒体验炒茶
重庆茶业招待海外华媒体验炒茶
中期茶的价值困惑
中期茶的价值困惑
茶园使用除草剂应注意几个问题
茶园使用除草剂应注意几个问题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