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雨季已经过了,否则去往易武的路将更为难走。临近目的地的一段长途,能给人一种身在九寨沟十一道拐的错觉,山路的千回百转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全靠车窗外满目的雨林解救人于晕眩。
虽然时值冬天,上山的途中仍能见到有茶农修建枝叶,地势平坦宽阔处,茶号林立。身在西双版纳最东边的易武,距离老挝只有百余公里,过去常有老挝人翻山而来。一路从西双版纳的西部茶山东行至此,就会发现两地的差别是如此的显而易见。
进入茶山观察老树,露出地表的几乎都是交错的根茎分枝,而主干埋在地下。虽然长势葱茏,树冠体积可观,但是不及勐海的茶树高大。易武的茶树大多经过人工矮化,即使有些超过百年的茶树,也不过一个成年人的身高。有经验的茶农颇为笃定地说“即使几十年后再来看,树也只能停留在这样的状态,不会再长大”。
虽然都是云南大叶种,与体型上更能担当乔木之名的勐海地区的茶树相比,低矮的茶树在价格上略逊一筹。因为现在的购买者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人工干预较少的茶树,认为矮化的茶树品质不及前者。即使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茶树几乎都是人工的结果,出现在全国各地茶桌上的那杯汤水,没有“纯粹天然”或者“不落痕迹”一说。
矮化的由来之一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云南省茶科所的专家结合古茶树高不好采摘和产量偏低等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法,但在实施中又难以达到专家的密植要求和生态的平衡,因此这次变革似乎不成功,有些茶区矮化得多一些,有些茶区只作了少量试验。在这场变革中,易武的茶区参与了较多。
在茶伴随着国内战乱一同没落的时期,饱腹就是山上的村民度日的唯一重点。因此为了收获更多的粮食,易武的村民纷纷砍掉漫山遍野无路可销的茶树,辟作耕地。后来者当然是会觉得可惜,毕竟如今的古树茶奇货可居,价格昂贵。但是就在几十年前,易武的许多茶树都无人问津。也有些目光长远的人家,在茶价不好的时候,上山收拾出几棵散落在荒野间的茶树,划作自家的财产。于是这家的后人们直到今天,都享受着比别人更多的古茶树所带来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