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普洱山头茶的茶友可能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云南有很多同名的山头或村寨,而这些同名的山头与村寨往往都出产普洱茶。但是,同名的山头或村寨出产的茶叶却口感完全不同。据我所知,双江县就有两座大雪山,一座是勐库大雪山,一座是永德大雪山;西双版纳也有两个勐宋,一个是勐海县的勐宋乡,一个是景洪市南部大勐龙镇的勐宋村委会……今天,向大家介绍的山头也是一个重名的山头——曼糯古树茶。
曼糯这个地名在勐海县对应两个地方,一个是布朗山的曼糯,一个是勐往的曼糯。在本文,笔者主要介绍的是不被广大茶友熟知的勐往曼糯。勐往曼糯古茶园应该是勐海县各古茶园中距县城最远的古茶园之一,也是勐海位置最靠北的古茶园,这里已经同普洱市的澜沧县、思茅区交界,距澜沧江直线距离只有10多公里。曼糯隶属勐海县勐往乡勐往村委会,位于北纬22°24’,东经100°25’,海拔1266米。曼糯现有3个寨子,大寨、上寨、中寨,大寨为布朗族寨,上寨为汉族寨,中寨为汉族与拉祜族同住。
历史上,勐往曼糯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茶叶产区和交通要地。曼糯因靠近思茅,汉文化接触较早。据当地老人们介绍,曼糯的布朗人是从澜沧迁来,来曼糯有400多年了,七八十年前曼糯还很兴旺,有三个布朗族大寨,人户超过200户,家家都有茶园,寨子里还有两座佛寺,澜沧、思茅的布朗族都来曼糯赕佛。曼糯附近有块巨大的岩石,上面有只仙人脚印,不仅方圆百里,连缅甸的布朗族也常来朝拜这块有仙人脚的岩石。每逢傣历新年节是曼糯最热闹的日子,远道而来的与本寨子的布朗人都聚集在仙人脚印岩石前泼水、唱歌、跳舞、丢包、摆贡品放高升、互祝幸福吉祥要热闹三天才散去。后来由于茶叶不好卖了,曼糯人无钱维修佛寺,两座佛寺破烂不堪于1958年拆去,没有了佛寺,外乡人来曼糯的就少了。
曼糯茶在近几十年的衰落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勐海至澜沧的公路修通,曼糯的古道行人渐少,马帮也没有了,曼糯的茶没人来买。在国家号召种粮的政策下,村民们砍去茶树种粮食,茶园年年减少。二、勐往乡在新中国成立了以后重点发展的是橡胶,茶叶不再是主角,近几十年来全乡没有增加多少新茶园。
勐往乡地形受大黑山影响,西北高、中间(勐往坝子)低,著名的澜沧江纵贯勐往乡东部边界。曼糯古茶园在大黑山东坡响水河流域的迎风面上,现有古茶园2000多亩。有些茶友总结勐往曼糯茶具有以下特征:条索紧结较黑亮,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齐,山野气较强,杯底留香,茶香纯正,苦显涩长,汤中有甜,回甘稍慢但较好,汤尚饱满。
勐往曼糯古树茶因其香气口感接近老班章,近年来被茶友们逐渐认知,有了“小班章”的美称。2010年至2016年之间,勐往曼糯古树茶的价格攀升了10倍。有一些不良商家,使用勐往曼糯古树茶与老曼峨古树茶进行拼配,冒充老班章获取暴利。这种拼配的假班章在香气、口感、叶底等方面与真正的老班章极其相近,很难分辨。
笔者对2016年勐往曼糯古树秋茶品鉴感受如下:第一道水,蜜香浓郁,香气高扬,略显深沉。汤色清亮,微黄,苦重于涩,味重,入口即有甜味,口感清爽,舌底生津,舌尖两侧生甜,延伸入喉生喉韵。冷香中花香多于蜜香。
第二道水,蜜香浓郁,香气高扬,略显深沉。苦涩味加重,涩味显现,但入口即化,舌底生甜,如含了一块冰糖。2016年秋茶至2017年2月初品饮,因转化时间不到,略有青涩味。
第四道水,滋味更重,两颊涩更显,舌根生甜,嗓子眼中也满是甜。
第五道水,花香浓郁芬芳,滋味不减分毫。
第六至九道水,汤感逐渐柔滑,苦涩渐弱而清沥,回甘持久,生津不绝,不泄不水。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