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茶也叫大树茶,是云南众多茶品种当中的珍品。
从外形上看,原茶嫩绿,叶形标准精细,小而挺立,似乎带着一种云南普洱茶的骄傲。细细打量,可以看到明晰的脉络,丝缕分明。如若在阳光下,透过光的折射,会发现一片茶叶柔嫩而不失韧度,它就在古树枝桠上竖立生长,散发着蓬勃而生的色泽。
但古树茶的产量特别少,往往生长在云南深山老林之中,特别是千年古茶树已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活化石”。而也正因为如此,古树茶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稀缺品。
它的稀缺不仅因为本身的价值,还在中国茶文化历史这个大背景中也是有着独特的文化。众所周知,“茶”在我国不但扮演着饮品的角色,它还是礼尚往来之间的佳品、家庭生活的部分、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等。尤其是在佛教文化里,“茶”还体现着一种“禅茶一味”的意境,从而渗透着道家的清灵、儒家的和谐,它更是多种思想文化的交汇融合。
而古树茶文化,则自带着历史的气息,让人品之会有“读史使人明智”的豁达感,也能体味传承千年的那一份积淀。古树茶中的“道”,更是带着千百年风雨沧桑过后的透彻与练达。
也是普洱茶贡茶之乡,早在清雍正二年(1724年),大量工匠和茶人便涌入易武达“数十万之众”,形成了“山山有茶寨,处处有人家的格局”。据《普洱府志》记载:清乾隆九年(1744年),普洱茶被宫廷正式列入《贡茶案册》,而易武茶山所产的以早春茶(春茶)为原料蒸压精致则为上乘普洱茶。
那个时候,每年向宫廷进贡的茶是茶芽、团茶,将普洱茶进献宫廷,深受皇宫喜爱而列为贡品,而加工贡茶的茶庄一时名声大躁,同是易武茶商李开基的“安乐号”茶庄,车顺来的“车顺号”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获御赐“瑞贡天朝”匾额。李开基、车顺来被光绪皇帝敕授“例贡进士”,李开基还被史部敕命为修职佐郎。在清末年间普洱茶大量入京后,广受宫廷内外的好评,声名远波。清人阮福《普洱茶记》中就有:“普洱茶名重天下,誉享京华”的记载。而车顺来获得的"瑞贡天朝"匾额,至今尚存于易武。
与此同时,普洱府每年都会拔出采办贡茶的专款,叫做“例银”,普洱贡茶一直延贡到宣统三年(1911年)才没有进行贡茶了。在这期间,普洱贡茶大多以易武茶山为主。
易武古树茶很纯、茶劲足,香气挂杯持久,耐泡,叶底鲜嫩,汤色金黄透亮等特点,很多人喝过后都会对其滋味难以忘却。可以说它在众多普洱茶品中有着独树一帜的地位。据说,在清末明初,易武倚邦的茶“价等兼金”——也就是说,茶的价格等于自身重量的两倍黄金!
因此,易武也被誉为普洱贡茶之乡。
为什么易武正山古树普洱茶如此被达官贵人厚爱?
这得益于易武正山古树普洱茶有着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
易武古树生态系统保持比较好,生长着诸如椿树、香樟树、榕树、漆树、董棕等高大乔木,气生植物多,树木、滕本植物园繁茂,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易武茶山面积达千平方公里,茶园面积非常广,而早年的贡茶则是易武茶山的精品与代表,是用古树茶原料经易武传统贡茶技艺精工制作而成。“易武贡茶”不仅是产品概念,而且也是文化的概念,这个文化体系包括贡茶的历史、文化、技艺、传承、新时代的发展等等。
除此之外,从地理气候上来看,易武正山平均海拔在1400米以上,全年日照时数达1880—2000小时,有雾日110—150天,加上易武的植被生态系统保持良好,恰好印证了“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说法。古树茶生在深山,种植稀疏,早已适应环境,更不需打农药,它就是原生态普洱茶的代名词。
易武正山茶的特征基本为,饼形厚实圆润,芽叶肥壮,条索舒展,白毫显露;滋味醇和鲜爽,口感协调回甜;汤色浅黄透亮,香气清纯高扬。再加上得天独厚的气候,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深湛的精制技术造就了“易武正山”绝佳的品质。外形上茶叶为圆型,边缘齿明显,条索肥壮显豪,味道醇和甘甜,少苦涩味。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