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是几进南糯山了,南糯古茶山有太多的诱人之处:迷人的爱尼调,热情的“阿哩”,美丽的“阿布”……当然还有香高味醇的茶、古老的茶王树和多彩的南糯山故事。南糯山土质肥沃,腐植土层深厚,茶园生态优良,茶叶品质优良。在已到过的云南茶山中,交通当属极便利的一类,闻其名而来访茶、购茶者众。
中国乃至世界茶叶界都知道,有座著名茶山叫作“南糯山”。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台湾茶人凭着号级老茶的内票上的点滴记录,四处打听、多方寻找那个著名茶镇“易武”时,南糯山早已声名显赫,这与半坡老寨800余岁的栽培型茶王树的发现,有着很大的关系。
南糯山所在地属于勐海县格朗和哈尼族乡。“格朗和”为哈尼语意为“幸福吉祥”。按照“格朗和”爱尼人的说法,一支爱尼人很久很久以前由北南迁而来到此地。格朗和乡现辖苏湖、南糯山、帕沙、帕宫、帕真5个村委会,就连如今大名鼎鼎的班章,也是于1961年格朗和设区后才划入布朗山乡的。格朗和乡是一古老茶区,茶园大多集中连片,据统计,格朗和乡有古茶园15000亩。当然最有名、古茶树最多的还属南糯山。
南糯为傣语,意为“产美味笋酱的地方”。这有一个傣族传说:很久以前,南糯山没有名字,爱尼人在此居住,山上茶林山下竹,竹海连绵起伏。雨水下地,春笋破土,妇女们于竹林之间,挖笋制菜肴,多余部分制成“笋酱”。
一个冬季,召片领率文武官员游离至此,金伞大帕雅(爱尼头人)杀猪宰牛相款待。席间,献上酸味笋酱一碗,召片领食之,胃口大开,令把笋酱作为贡品,进贡车里。从此后,傣族就把这山叫作“南糯山”,爱尼人也跟着就这么叫,就叫开了。南糯山在1953年西双版纳成立自治州以前,一直属于车里(现景洪)直接管辖,当地的茶和笋酱,皆为岁贡。
爱尼人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自称“爱尼”。没有文字,民族历史、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等靠一代代口口相传。勤劳勇敢的爱尼人有着异常丰富的口头文学,尤其口头传唱,可长达几昼夜。
茶,爱尼语称之为“腊博”,“腊博亚”便是对茶园的称谓。
南糯山半坡老寨有茶王树,据当地爱尼人称:是由50多代前(约800余年)一位爱尼先祖叫“沙归”种下的,所以茶王树叫做“沙归拨玛”(意为沙归的大茶树)。
话要从1950年说起,据陈兴琰教授主编的《茶树原产地———云南》一书载(摘录):南糯山大茶树,1950年由苏正在西双版纳勐海县南糯山半坡老寨发现“茶树王”。该树位于海拔1100米的茶林中,树高9.55米,树幅10米,树龄800年,属栽培型茶树。这与当地爱尼人的传说基本相符,世人称之为“茶王树”.
1953年云南省茶科所周鹏举等科技工作者,根据已死的一株大茶树以年轮和化学分析推断“树龄在800年以上”;1954年,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考察后也得出“树龄在800年以上”的结论。
南糯山“茶王树”自20世界50年代初发现披露以后,每年都吸引着海内外众多专家、学者、游客慕名前来考察、观光、研究、祭拜,国家也将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先后围起铁栏、建盖凉亭,铺设水泥台阶及石桌石凳。1988年联合国投资修通了通往南糯山的公路,使之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1990年12月,赵朴初先生也曾到南糯山半坡老寨的“沙归拨玛”前一拜茶王,题下了“南行万里拜茶王”的墨宝。为使“茶王树”延年益寿,成立了保护“茶王树”委员会,定期为“茶王树”诊治。这株茶王树,历经风雨800载,在天地自然的悠哉生活中,尚能枝敏叶茂,生机盎然。然而,在人的“精心呵护、细致打理”下,由于经不住人的折腾,担不起人们的诸多“崇敬”,经多方医治无效,于1994年12月初冬与世长辞了。
我们现在在南糯山半坡老寨看到的“沙归拨玛”,是由勐海县的曾云荣先生和云南茶科所的张俊先生于2002年5月8日发现的树龄同为800年以上的老茶树,人们仍习惯的称之为“茶王树”,南糯山爱尼人称之为“沙归拨玛”。
据相关资料,解放初期南糯山有各类大小茶地569块。1953年茶园2121亩,平均每户高达9.39亩,人均占有2.23亩,茶叶产量达62.5吨,茶叶收入占总收入的45.5%。1990年统计显示,南糯山产茶335.5吨,茶叶种植20000亩。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南糯山依托优质茶叶资源,不断大步跨越,至2004年,南糯山茶叶产量高达800多吨。其实,早在20世纪20—30年代,爱尼人就背着他们的茶叶到景洪、勐海的集镇赶集,换回食盐、针线、煤油等生活日用品了。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