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和普洱茶发祥地,也是茶树良种的种质基因库,素有“世界茶王之乡”“普洱茶圣地”之称, 它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和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勐海种茶、制茶、用茶、 贸茶的历史悠久,是我国最早的普洱茶出口基地县。
勐海,傣语意为勇敢者居住的地方,位于云南最南端,总面积5511平方公里,总人口33.72万人,世居着傣、哈尼、拉祜、布朗等少数民族。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四周高峻,中部平缓,山峰、丘陵、平坝相互交错,沟谷纵横,崇山峻岭延绵不断,座座茶山点辍其间。
勐海,傣语地名,意为勇敢者居 住的地方,位于云南省最南端,隶属 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总面 积 5511 平方公里,总人口 33.72 万人。 世居着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 族等少数民族。这里四季如春,风景 秀美,物种丰富,生态环境堪称完美。
据查,勐海种茶历史可以追溯 到三国时期,距今已有 1700 多年。 民间有“武侯遗种”之说。相传,三 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公元 225 年) 到勐海县境内的南糯山,许多士卒无 缘无故昏睡不起,百治无效。诸葛亮 探视后,即将一手杖植于土中,手杖 随之发芽长叶,蔚然成树,诸葛亮取 其叶煨水煮汤,令人给病人服用,昏 睡士卒即刻清醒恢复正常。据说,这 些树木就是茶树。后来,每到清明节、 鬼神节、泼水节,当地少数民族都要 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纪念诸葛亮。
勐海境内树龄 1800 余年的野生 型茶王树和树龄 800 余年的栽培型茶 王树,是研究茶树种源、茶叶生产历 史状况的活化石,茶学界将这两株茶 树和澜沧县发现的邦崴千年过渡型大 茶树同称“三大古茶树王”。值得一 提的是,树龄 1800 余年的巴达野生型茶王树与“武侯遗种”历史时间恰好吻合——这充分说明,勐海早在 1800 多年前就已种茶, 勐海是世界茶树的发祥地之一,是普洱茶的故乡。
“高山云雾出名茶”,茶乃娇贵之物,茶树的生长对自然环境亦极为挑剔,勐海在茶叶历 史与茶叶贸易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并非诸葛孔明先生一根手杖便可成就的,更重要的是,得益 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
勐海县地处横断山系纵谷区南段、澜沧江西海岸,属于怒山山脉向南延伸的雨脉部,山脉、丘陵、平坝相互交错,沟谷纵横,崇山独特的地貌系统培养孕育出了座座茶山。此外,勐海境内土壤主要有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等类型,这些类型的土壤极宜茶树生长,具有良好的发展茶树种植的土壤条件。
勐海属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夏秋季多阴雨天气,冬春季多晴朗天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热量充足,雨量充沛。从光辐射的季节分布看,春多于夏,夏多于秋,秋多于冬,这既有利于茶树越冬的养分积累,也有利于夏秋季茶树的生长发育和品质的提高;从降雨的时间分布看,5 ~ 10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85.81%,雨热同期,降雨有效性高,完美配合茶树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要。
“多雾”是勐海气候的显著特点,也是成就勐海茶味的重要因素。每日,自午夜起,水雾便悄然而生,从平坝、山谷间生腾出万缕云烟,茫茫雾海笼罩了整个勐海;而到正午时分,随着阳光的照射,茫茫浓雾又慢慢地消失无踪。“多情”的雾气不但减少了茶树蒸腾作用对水分的消耗,还能够以 0.2 ~ 0.4毫米的雾露水增加地表水,提高空气的湿度。正因有了浓雾的滋润,普洱茶的原料大叶茶得以枝繁叶茂,勐海的茶叶才具有了独特而神秘的茶味。
勐海的生态环境良好,群山绿茵覆盖,山间泉水奔流,水源纯净,空气清洁,为大叶茶种植天堂般的“净土”,因此勐海茶正可谓“集天地之灵气,汲日月之精华”,冰清玉洁,毫无铅华,尽显茶的本真。
在历史上,勐海就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
茶马古道是我国古代可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商路网络,它处于中国西南部的横断山区与青藏高原之间,为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之间以及我国与邻国之间互通有无提供了经济、文化 交流的纽带,而那些行走在茶马古道之上,风餐露宿穿梭于峡谷河流之间、带着神秘色彩的马帮,则成为了我国西南地区历史上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勐海居住着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等 25个民族,勐海的“茶文化”也因此呈现出多彩的民族文化 交织辉映的特征。从发现野生茶到驯化种植,乃至到日常祭祀、家居生活,世代居住于勐海的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已在岁月恒久中与普洱茶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布朗族一生中离不开茶,一位精通土罐茶泡制且深谙茶艺、茶礼的布朗族老人岩刀说:“我们布朗族走亲串戚少不了茶;看望病人要带上茶; 青年男女求婚要用茶,定婚不得少于两包茶;婚礼更是不能没有茶;不管穷富人家,在给女儿的嫁妆中,茶树 是必不能少的;建盖房屋、立生基定四柱不能缺茶。家家火塘边除了长烟锅、土烟筒,就是土茶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