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后饮茶的习惯在各个大、小寺庙里风行,古书记载唐宋的寺院里设有「茶堂」或「茶寮」,僧人们在此讨论佛理、禅道及饮茶,并在茶堂外悬挂「茶鼓」,击鼓以招僧众饮茶论佛理,《宋诗钞》陈造的「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锗斫城」,贴切地描写了茶鼓下寺院的意境,形成了特有的「茶禅文化」。而唐朝赵州禅师有名的「赵州吃茶去」禅门公案,正是茶禅生活的表现。
其实回归原本,生活是种感觉,泡茶、品茶也是种感觉,所以泡茶并无坊间几分钟、水温几度的制式条规,而是讲求心要沉淀、专注于茶本身,泡茶者中途不言,掌壶、倒水动作轻柔,如对万物的掌握;品茶者采少喝、多品的方式喝茶,也就是慢吞吞、细细品,呈现一种文雅、放松的「茶禅」意境。
茶禅的意境可说是贴近自然的,端看「茶」中文一字结构,发现「人」在草木之间,才能平衡发展「茶」,很有在原野大自然之感,而人在安和、放下、轻松、享受的环境下,说话就会轻柔、柔顺,待人处事也就进退得宜。
茶本是药(茶性本寒),并不适合大口畅饮,喝到饱的豪迈,更偏重于细微处的感受,如同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也是君子,淡淡品尝,更显其优雅。
现代人烦恼多,人际关系处理不够圆滑,佛家常道:求圆满不执着,而烦恼就是种执着,禅在破执着,将我执抛弃,配合别人,融入群体之中,放弃原本所学,掏空、学习新知,练习慈悲与包容,专注客观就不会有太多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