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恐怕是中国张贴最广的有关茶的书法字幅了,几乎每一个茶馆、茶楼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中国又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最大的茶叶生产国。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二战之后到上世界七十年代,日本重新崛起,对外文化输出。日本佛学家在政府的支持下,努力向欧美宣扬佛教文化,而且特别宣扬禅宗与茶文化,因此,在欧美各国,禅茶成为最时髦最新颖的学问,可是对于禅茶宗主国的中国,却被遗忘。
而作为禅茶宗主国的中国,对“禅茶一味”的各种解读,总体感觉:绕来绕去,不知所云。其实,茶是朴实的,同哥来还原他……
禅宗文化
普遍的说法是,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或者说是中国的佛教宗派之一。创始人为达摩,尊为一祖,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北宗神秀是以“坐禅观定法”为依归,渐进禅法,渐修菩提,称之为“渐悟”。南宗惠能是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依归,称之为“顿悟”。慧能尊为六组,此后禅宗再无“祖”的说法。
禅宗与中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自魏晋六朝以后,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韵联,无一不与禅意息息相关,禅已经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
历代僧人的经验发现,茶有助于人的安静。魏晋以后,佛教盛行,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现代科学证明了,茶多酚可以提神醒脑。
中国的禅宗,有一悠久的历史,便是工夫与见地并重,注重身心行为的实证。真实的禅者,除了生活和言辞的机趣之外,其德行修正工夫,都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行径。
茶文化
茶树诞生于中国西南地区,这是不争的事实。大约在6000年前后,传说神龙氏(也就是炎帝)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甘甜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炎帝被尊称为“茶祖”。
那时的茶叫“荼”,是一种草药。到了唐代,陆羽用科学的眼光对“荼”进行研究考证,写了《茶经》。这时候,“荼”才成为“茶”,不再是一种草药,成为了文化。
唐宋以后,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入了儒道释家的哲学思想以及中国的文艺,成为了一种仪式感很强的独立文化。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
中国是个多山国,适宜茶叶生长的地方很多。中国又是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各地封闭,自给自足,因为这种封闭一千多个县产茶,每县一个叫法,因此也就有了一千多种茶。其实,大都大同小异。这跟中国的方言、戏曲、餐饮五花八门一个道理。
中国近代,主管国家茶业事业的吴觉农(当代茶圣)得以借助国家力量调动全国资源,一方面发展国内茶叶生茶、拓展国际贸易,同时为了培养人才的需要,创办了复旦大学茶学专业--“茶”正式登堂高等教育成为一门学科。新中国后,安农大茶学(班底多来自复旦茶学专业)教授陈椽先生为了便于教学研究,根据制茶的发酵程度,将茶分为六大类--红黄蓝白黑,这一理论对中国茶叶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日本和国外并不这么分茶,他们有自己的标准)。
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禅茶一味的两层含义
第一层意思:本来就有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觉悟成佛,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意思是说: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和佛一样的智慧、一样的能力。只要离开妄想执着,就能恢复我们本有的智慧能力就是现成的佛。释迦牟尼佛的话与六祖慧能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王阳明的“致良知”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惠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也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传承人。
中国茶虽然有一千多种茶,其实都是一个叶子而来。茶的汤色、滋味、香气有几十种之分别,但无论是怎么样的香气、汤色、滋味、都是茶自身所带的,并不是外来的(如果外来的,就是添加剂)。所以,好茶首先是个性鲜明!而高明的茶师能根据其特点,利用工艺的差别,将其特点充分发挥出来,这才是好茶--这是多么深刻的道理啊!你能说,这不是禅吗?
第二层意思:知行合一
中国的禅宗,是工夫与见地并重,注重身心行为的实证。真正的禅者,都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茶是什么味道,要自己喝了才知道,别人不能替代。修炼不是与与世无争,消极避世,而是通过修炼,追求真理,发现智慧,让内心更有力量,有能力去感化、影响更多的人,让世界更美好。
苏东坡、王阳明深受禅宗文化影响,生活中酷爱茶;日本的千利休更是开创了日本的茶道文化,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一方面追求内心的修炼,追求内心的安静,一方面化苦为乐,勇敢担当,干出了一番大事业,他们都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但目前社会有个坏风气,且成了一种时髦。一些年纪本应该积极入世、勇敢行事的壮年和青年(有些才20出头),却穿上佛装、穿上汉服,套着念珠,一幅“仙风道骨”模样的修炼。其实,这种人肚子里对儒释道并未深入了解,脑袋里也并深刻思考,只是嘴巴上能熟练的念几个“禅”与“茶”的概念。“禅茶”成了口头空言,而不见之于行事,行为与工夫脱离关系,如两晋的“玄谈”,这是社会的倒退。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