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禅一味 >

“茶禅一味”到底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3-11-22来源:新浪微博 作者:蔡镇楚浏览:
唐宋以来,维系中国文人士大夫与寺院、僧侣、禅宗的密切关系者,一是茶,二是诗。茶是维系其生活方式的物质纽带,诗为维系其精神生活的情感纽带,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两大学说:一是诗禅论,一是茶禅论。 一、禅与茶 禅为何物?禅家对禅的诸多解说,集大成于释慧皎的《
<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32854.html' target='_blank'>普洱<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100997.html' target='_blank'>茶</a></u></a></u>
唐宋以来,维系中国文人士大夫与寺院、僧侣、禅宗的密切关系者,一是茶,二是诗。茶是维系其生活方式的物质纽带,诗为维系其精神生活的情感纽带,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两大学说:一是诗禅论,一是茶禅论。
一、禅与茶
为何物?禅家对“禅”的诸多解说,集大成于释慧皎的《高僧传》卷十一:
“禅也者,妙万物而为言,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然缘法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这种“禅”,是心境,也是思维方法。它以“妙万物”为内核,以“静寂”为基本途径。其基本特征,在于静思寂察,在于一个“悟”字。所谓“缘法察境,唯寂乃明”,如渊池鱼石,心澄而悟,则可凝照一切,妙观万物。
悟者何也?吾心也。茶修与禅修,关键在于以茶、禅之修炼,感悟心灵,净化心灵。禅宗主“悟”,“悟”是禅修的基本方法,无论是北宗的“渐悟”,还是南宗的“顿悟”,皆以“静寂”为心境,以“妙悟”为思维方法。“妙悟”者,悟之高妙也,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达到“妙观万物”的人生境界。
茶禅者,以茶参禅、以禅修身之谓也。以茶参禅,修身养性的茶禅论,乃是以茶参禅的一种人文境界。以禅喻诗、以禅论诗,宋人有“诗禅论”。严羽《沧浪诗话》乃倡言“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者云云,认为诗道与禅道,全在“妙悟”。与此相对应的“茶禅论”,即茶道之通于禅道者,亦在于“妙悟”,在于“本色当行”。
茶禅之所以“一味”,首先在于“妙悟”。品茶在于“悟”,就是品悟自然,品悟人生;参禅也在于“悟”,参悟佛理,参悟人生。因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禅心,心心相印,因而达到一种最高的涅槃境界。茶在品,禅在参,参禅如品茶品茶可参禅,茶禅一味所寄托的正是一种恬淡清净的茶禅境界,一种古雅澹泊的审美情趣。以茶参禅,提倡“茶禅一味”,强调的是茶性茶味、茶品、茶缘、茶情、茶心、茶境,是茶蕴涵着的文化心态、人文意识和茶禅境界。而要达到这种茶禅境界,自然在于“妙悟”。
其次在于“本色”。妙悟,是以茶参禅活动中的一种高妙悟性,一种审美式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以“本色”为特征。所谓“本色”,是指本然之色。茶的本色,来源于天地自然,是绿色生命之饮,是人类的健康之饮,它是天地的赐予,自然的造化。禅的本色,在于自然,在于人的本然,是佛心,是善心,是菩提之心,是阿弥陀佛,是君子之心,慈悲之心,怜悯之心,是普度众生的救世情怀。
第三在于“当行”。茶业,属于绿色产业,民生产业。绿色产业,必须道法自然;民生产业,必须以人为本,以民生为本,不可以违背自然规律,不可以违背人类饮食生活规律,大肆进行商业炒作。这些皆与佛教禅宗相符,与茶业、茶情相符,与社会人生真谛相符。一句话,当行就是品茶与参禅,必须符合茶道和禅道的基本规律和思维方法。品茶悟道,参禅悟道,茶禅一味,正是因为茶与禅的本色当行相通,注重“妙悟”之思维方式之高度融合性,在于品茶参禅达到的人生境界的高度一致性。
第四在于茶性与佛性之统一。茶味与禅味之相通,佛性以苦,为释家苦、集、灭、道“四谛”之首。茶性者,清心也;佛心者,善心也。茶以苦为美,陆羽《茶经》指出:“啜苦咽甘,茶也。”乾隆皇帝说:“茶之美,以苦也。”饮茶的最佳口感,多以为“清苦”。“苦”者,味也,良也,甘也,美也;甘美良味之谓“苦”。茶性之苦,与佛教“四谛”之苦相一致。故佛教徒而有“苦行僧”之谓。人生多难,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生苦短,先苦后甜。茶之啜苦咽甘,意味着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
 
二、“茶禅一味”的规范性
“茶禅一味”之说,乃是禅门僧侣饮茶之习与文人以茶参禅的产物,是禅门释家和文人骚客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审美情趣。故从文化角度来考察,“茶禅一味”具有三个明显的规定性:
一是茶之清淡自然与禅之正法眼藏的完美统一。茶修禅修,本性自然;机缘弥勒,佛光离合,具有天然的契合点。无论是茶人修炼,还是寺院禅,或者是居士禅,而或是无字禅还是文字禅,其茶禅一味是由于茶与禅自身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决定的。茶禅一味,将中国茶文化义蕴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文化层次上,是茶之流韵,禅之机缘,是人生的体悟,凡尘的洗涤,是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茶禅之美,在于“一味”,在于茶与禅所共同追求的宁静澹泊之美,如山寺之肃穆,田园之宁静,如秋菊之淡雅,修竹之疏影,如月色之柔美,白云之飘逸,如钟鼎之古朴,茶韵之流香。
二是茶禅一味源于佛教禅宗之无字禅与文字禅的完美结合。禅宗的传播,从无字禅的“不立文字,口耳相传”,“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都是强调禅宗不同流派的传经弘法,全赖佛教僧徒之口耳相传,无字禅大行其道。若没有文字禅的崛起,寺院茶寮,只是佛徒喝茶之所;茶亦是佛徒祛除睡魔的饮料而已,不可能提升到茶禅文化的层面。唯有圆悟克勤《碧岩录》和惠洪《石门文字禅》,才使禅宗过渡到文字禅。这种由无字禅向文字禅的转变,使《碧岩录》成为“宗门第一书”,以“茶禅一味”为核心的茶禅论,才能够得以成立。如不恪守“茶禅论”这一学说,一味屈从禅茶的物质属性,或者将“茶禅一味”改成“禅茶一味”,势必阉割其文化灵魂,摈弃其赖以确立的历史根基,使历史积淀而认定的“茶禅祖庭”,变得是是而非,争论不休。
三是茶禅一味出自于“悟”。禅道在于悟,茶道亦在于悟。“悟”是茶禅一味的核心。正如严羽《沧浪诗话》所说“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一样。品茶讲究心境,注重文化氛围;参禅要求心态平和,心灵宁静。无论僧侣或文人,其茶禅之心与茶禅之境,皆以平和诚笃为共同的文化心态与审美特征。品茶也好,参禅也好,都是一种修行方式,人生才是其千古不变的永恒主题。
 
三、茶禅与禅茶
汉语词序,相当严谨,一字之差,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茶禅耶?禅茶耶?此乃两个既是相互联系又是相互区别的不同概念。
茶禅,属于文化范畴。茶禅一味,是圆悟克勤对茶文化与禅宗文化密切关系的一种概括,一种内在的规定性。或曰“茶禅”是并列关系,非也。茶禅一味从来不是并列词组,而是偏正词组,是以茶参禅,以禅修心之意。何谓“一味”?有人会说“一个味道”。一味,是纯一、专一、无兼味、无杂念的意思。茶禅一味,就是以茶参禅、以禅修心,必须纯一专注,无杂念,心无旁骛,达到无兼味的茶禅境界。这才是茶禅一味的真谛之所在。夹山和尚问“这一碗是什么?”你可能回答“是茶”,如同五祖拈花问这是什么,僧徒回答“花”,唯有惠能微笑而不答。宗门大禅师品茶悟道,参禅论道,所问所述,看似平常话,意蕴深邃。赵州和尚的“喫茶去”,夹山和尚的“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日本珠光和尚回答一休大禅师的“柳红花绿”,都是禅门以茶开悟、以禅修心的典范。今人若从字面去解读,从概念去诠释,只会越解释越糊涂。
文化研究有其特定的历史规范性,圆悟克勤《碧岩录》和惠洪《石门文字禅》等禅宗文献,乾隆皇帝对茶禅寺的命名,均以“茶禅”。茶禅一味,作为一种修行方式与人生感悟,不在于品,而在于悟:以茶参禅,在于悟;以禅心品茶论道,也在于悟。佛教禅院,从来就是清净自然的佛祖传经圣地,也是中华茶文化的传播场所之一。寺院茶寮的设置,本为僧徒们驱除睡魔,潜心念经拜佛,从来没有去思考这茶寮煮制来的茶,是禅茶还是福茶?当今之世,资本主义全球化环境之中,社会浮躁,人心浮躁,人们利用其联系,结合旅游业之需,大力开发寺院禅茶产业,皈依佛门,皈依禅心,以安宁社会浮躁,清静人心焦虑,本无可非议,但为了突出寺院,突出禅意,开发“禅茶”,走产业化、市场化之路,而背离祖训,使“禅茶一味”大行其道,谬种流传。此种寺风不可助长,文化观念不可混乱;茶文化界若是非不分,附和追捧之,则不可理喻了。原题《茶禅一味还是禅茶一味?》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 茶文化  普洱茶  中国茶  茶产业  喝茶  普洱  为何  饮茶  茶道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客观的白茶评审答案
客观的白茶评审答案
日本的茶俗
日本的茶俗
清代民间茶具
清代民间茶具
青茶杯具选择
青茶杯具选择
漆器茶具特色
漆器茶具特色
红茶独特的地方
红茶独特的地方
红茶能振奋精神除疲劳
红茶能振奋精神除疲劳
红茶能增强免疫机能
红茶能增强免疫机能
泡茶用水的标准
泡茶用水的标准
红茶的品质特点
红茶的品质特点
红茶的种类
红茶的种类
泡茶技术包括四大要素
泡茶技术包括四大要素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