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禅一味 >

禅心茶味 如人饮水

时间:2018-10-10来源:网络 作者:玲儿浏览:
佛法是因缘法,在佛教而为禅,在百木而为茶。禅心茶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同样不可说。古德言:水月道场,空花佛事。为方便故,我不惜拖泥带水,牵扯葛藤。 茶之为茶,也是一大事因缘。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

    佛法是因缘法,在佛教而为禅,在百木而为。禅心茶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同样不可说。古德言:水月道场,空花佛事。为方便故,我不惜拖泥带水,牵扯葛藤。
 
  茶之为茶,也是一大事因缘。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
 
  禅茶一味。茶心与佛心,何异又何殊?禅是梵语“禅那”的略称,意译有许多种意思:静虑、思惟修、功德丛林等等。这些都是对“禅”的说明,而非禅的本意。禅是实修实证的东西,通过精神的高度统一而防止散乱之心,真正地透悟自己。
 
  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似乎是一个无缘的话题,好象弃置在一个和我们生活毫无密切关系的遥远之外。突然有一天出现在身边时,原来生活就是禅,平常心就是道。

  禅茶一味,五事调和。在常人,茶可以健身疗疾,茶可以提神助思;可以待客会友可以人诗兴文。其间好处不一而足。圆瑛老和尚有开示,须将“五事”调得如法,才可将止观调和均等。调“五事”根本在于调六根。调六根,入六尘,理六识。依六识用随根不随尘故,调六根首当其冲。调养眼、耳、鼻、舌、身五根则逾发重要。
 
  “五事之一”是寻一寂静去处,以便将心收摄起来。此与茶道择幽静处,备洁净具毫无二致。于污秽处,向隅牛饮者,必不多见,且无“道”可言了。
 
  “五事之二”是调剂身体。坐禅僧人,务必身体端正挺直,结跏趺坐,不使丝毫偏倚。二目垂视鼻尖,身心不疲不倦。如此要求。僧众上座之前,多饮清茶以舒筋活血,目瞌驱睡。
 
  “五事之三”是调节气息。以将体内浊气徐徐呼出,将外面新鲜空气渐渐吸入,如此吐故纳新,饮茶最为上乘。三碗清茶入体,额沁出些许汗珠,连同体内秽物一并送出。春茗之甘甜馨香伴着玉乳纳入体内,不觉间六根清净,万念俱息。此乃禅那之重要一节。
 
  “五事之四”是调整鼻息。此事不易,须将鼻息调的纯净,不可太急,不可太慢。如若腹中积食,或肚中饥渴,均难善之。故而,僧众坐禅之前,大多适饮清茶,或为消食,或解饥渴,以利行事,不误用功。
 
  以上四桩,统称修学禅业之助道因缘。四桩善罢,这第五桩,便是调心了。调心之门,不胜枚举。调心在于调意识。不令其生起分别之心,不令其攀缘五尘境界。禅在非想非非想,禅在真空妙有间。禅那不可以文字书写,禅那不可与他人道也。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 饮茶  茶道  清茶  茶味  茶香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放下才懂真茶味
放下才懂真茶味
一种心情一种茶味
一种心情一种茶味
茶味就是生活本味
茶味就是生活本味
沉浸在茶味的思绪里
沉浸在茶味的思绪里
茶味的变幻及体验
茶味的变幻及体验
放下才喝懂真茶味
放下才喝懂真茶味
多年之后的贺松巴达普洱茶味道
多年之后的贺松巴达普洱茶味道
主观、客观两方面解析为什么不
主观、客观两方面解析为什么不
喝了这多年茶原来茶味是从这里
喝了这多年茶原来茶味是从这里
茶味原来从这里来
茶味原来从这里来
金枫普洱茶味若秋风妙哉
金枫普洱茶味若秋风妙哉
真生活才有真茶味
真生活才有真茶味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