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禅一味 >

佛茶文化的由来

时间:2018-07-04 11:37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浏览:
中国茶文化的主调可以说是以儒家茶道为主的。茶道中充满着自己的精神追求,也有对其他人际的热情。饮茶,自己养浩然之气,对人又博施众济,大家分享快乐。清醒、达观、热情、亲和包容,构成儒家茶道的欢快格局。既承认苦,又争取乐,比较的中庸,易于为一般人接受。而佛
普洱茶
 
    中国茶文化的主调可以说是以儒家茶道为主的。茶道中充满着自己的精神追求,也有对其他人际的热情。饮茶,自己养浩然之气,对人又博施众济,大家分享快乐。清醒、达观、热情、亲和包容,构成儒家道的欢快格局。既承认苦,又争取乐,比较的“中庸”,易于为一般人接受。而佛教道则没有这种欢快的格调,它更为强调“苦寂”,强调“苦寂”中的“顿悟”。
  佛茶文化的由来
  那么既然中国茶文化总的思想趋向是热爱人生和乐感的,而佛教精神强调的是苦寂,这两种东西怎么会如此紧密地连诀相伴,而调和成另一种茶文化――佛茶文化呢? 
  对于中国佛茶文化的形成,不能不提及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光辉时期――唐王朝。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逐渐发展,但其发展总摆脱不了“依附”二字,只是到了隋唐,尤其是唐代,由于朝廷的提倡而得到了特殊发展,使僧居佛刹遍于全国各地。许多寺院不仅成为传播佛学思想的地方,而且也是经济单位,许多高级僧人都是大地主,和尚中的上层人士不仅享受世俗地主高堂锦衣的优裕生活,而且比世俗地主更加闲适,饮茶需要耐心和功夫,把茶变为艺术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寺院常建于名山名水之间,气候常宜植茶,而僧人们是专门进行精神修养的,所以把茶与精神结合,佛之弟子是最好的人选之一。由于僧人清闲,有时间品茶,僧人修炼也需要饮茶,加上唐王朝大力发展,弘扬佛教,僧人行遍天下,从而推动了饮茶之风在全国的流行。可以说这是佛家对中国茶文化的不朽功德。 
  但是使佛理与茶理真正结合,形成佛茶文化,是禅宗的贡献。至今在中日等国还流行的“茶禅一味”的说法即是明证。禅宗,只是佛学诸派中的一派,但其对奠定佛茶文化的精神基础,是功不可泯的。 
  禅宗主张以坐禅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见性成德,不立文字”。就是说,心理清净,无有烦恼,此心即佛。其次还主张逢苦不忧,得乐不喜,无求即乐。因为它的出现,使佛茶文化有了自己独立的意境。 
  禅宗的有无观,是十分有意思的。从哲学观点看,禅宗强调自身领悟,即所谓“明心见性”,主张所谓有即无,无即有,不过是劝人心胸豁达些,真靠坐禅把世上的东西和烦恼都变的没有了,那是不可能的。从这点说,茶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有乐趣,但又有节制,与禅宗变通佛教规戒相适应。禅宗在茶中熔进“清静”思想,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宇宙融为一体,在饮茶中求得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这是修道的一种“创新”,若按印度佛教的原义,今生不得解脱,天堂才是出路,当然饮茶也无济于事,只有干坐着等死罢了。但禅是中国化的佛教,主张“顿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大觉大悟”了。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所以说“茶禅一味”,茶道精神与禅学是相通的。正是由于禅师们在追求静悟方面的执着,使佛茶文化的意境得以确立,将饮茶从技艺提高到了精神的高度,从而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茶道”二字。 
 
(责任编辑:润生)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茶文化 普洱茶 中国茶 普洱 饮茶 茶道 品茶 历史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吃茶去是一种禅茶文化
吃茶去是一种禅茶文化
英国下午茶茶文化
英国下午茶茶文化
茶具与饮茶文化的兴起
茶具与饮茶文化的兴起
首家津台茶文化交流示范点揭牌
首家津台茶文化交流示范点揭牌
李清照之茶词与宋代茶文化
李清照之茶词与宋代茶文化
第十四届石门茶文化系列活动发
第十四届石门茶文化系列活动发
津台茶文化交流点落户河东
津台茶文化交流点落户河东
川茶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川茶文化
川茶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川茶文化
陕西茶文化博物馆国庆开馆
陕西茶文化博物馆国庆开馆
川茶文化摄影釆风活动在雅安市
川茶文化摄影釆风活动在雅安市
第十四届石门茶文化系列活动新
第十四届石门茶文化系列活动新
紫砂壶里蕴涵茶文化
紫砂壶里蕴涵茶文化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