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禅一味 >

品茶就是在参禅

时间:2018-07-28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浏览:
茶,从解毒的药用价值,转变成健康的饮品,与其说是带给人们生活的丰富,还不如说,茶成为多元文化的一个媒介。在瓦屋竹帘下,泥炉炭火,慢煮山泉,一人独酌,赏四季风花雪月之景,感春秋草木枯荣之时,或两三好友在座,无拘无束,飒飒松涛闻于釜中,而忘世间思虑,涓涓
<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32854.html' target='_blank'>普洱<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100997.html' target='_blank'>茶</a></u></a></u>
 
    茶,从解毒的药用价值,转变成健康的饮品,与其说是带给人们生活的丰富,还不如说,茶成为多元文化的一个媒介。在瓦屋竹帘下,泥炉炭火,慢煮山泉,一人独酌,赏四季风花雪月之景,感春秋草木枯荣之时,或两三好友在座,无拘无束,飒飒松涛闻于釜中,而忘世间思虑,涓涓渭水流自一杓,而涤心中尘埃,虽不可比大罗金仙,却也可抵十年陈梦。从小小的一杯茶汤中,人们不仅可以达到愉悦身心的生活情趣,若更加思量,还可以成为参究人生哲理的“促进剂”。
    品茶其实就是鉴心
    我们从“喝茶”、“饮茶”、“吃茶”、“品茶”这些与茶相关的活动名称中便可以看出,一杯茶所蕴含着多角度的文化内涵。喝茶,似乎以解渴为主;饮茶,多少会斯文高雅些;吃茶,也反映了茶作为饮品的另一种古老原始的饮用形式,如今还特别的保留在禅寺之中;品茶,则似乎更注重格调与法则。品,本身就含有分别、辨别鉴别的含义。从这不同的称呼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品茶,更具有形式与内容的复杂与深刻,更具高雅与情趣。
    品茶,不需要一定是价值昂贵的茶品,不一定用珍贵的器具,也不一定非要到一个特殊的环境,但是必须要有的是一份心境,一份能与茶相契的心境。其实,品茶就是以主观的感受去鉴别茶汤的色、香、味、韵。茶品本身没有高低之分,而要清晰的分辨出茶汤的区别与特色,则首先必须把心静下来。否则,就和猪八戒吃人参果成了一个效果。
    任何一款茶,通过品鉴后得出的结果,其实看出的是品茶人心的细密与觉知。而从“三口为品”的汉字造字来看,品,本身就不能快,而要慢,要静,要细细品饮。俗话说,慢慢来,急不得,也就是说,慢慢,则来,急,则不得。通过慢慢的品饮,心才能静下来,心静下来了,才会有清晰的辨别能力,才会有敏锐的觉知力。然而,反过来讲,与其说通过品茶可以让人心静,让人心细,让人提高觉知的能力,还不如说,通过品茶的过程在为我们如实的反映心在当下的状态。所以,品茶就是“以茶显心”,显出心的清明,显出心的辨别能力,故而说,茶者,察也。
    茶,我认为没有好坏之别,只有是否与自己的身心是否相应,体寒的人,再好的绿茶似乎也不能多饮,身体有疾病的时候,朋友送给你再贵的茶,医生也会嘱咐你少饮为妙。所以,品鉴任何茶,其实也只是反映的是自己的感受,这似乎也是茶之所以有如此丰富内涵的原因所在。
    品茶就是参禅
    茶在唐代,由于陆羽等人的倡导,使品茶之风大盛。此后,饮茶风气逐渐传入佛教界,乃有‘茶禅一味’的说法产生,据说最早提出禅茶一味之说的是圆悟克勤禅师,谓茶道之精神与禅之精神相互一致。在禅宗丛林寺院里,茶的重要性尤其显著。在甚多仪式之中,都必须举行茶礼,在《敕修百丈清规》中,即有多处述及茶礼之举行时间及作法。
    由于饮茶与禅宗寺院生活之关系日益密切,因此,在禅宗寺院中,陆续产生与茶有关的职司或术语。例如︰茶头,是指禅刹中掌茶的人。以僧或行者充当;茶鼓,是禅刹于祖忌进献茶汤时,或举行茶礼时所鸣之鼓;茶汤,是禅刹中每日晨间供奉在佛、祖之前的煎茶;茶礼,禅刹中,以茶相款待的某些礼仪。
    禅林里最有名的莫过于赵州从谂和尚“吃茶去”的公案,后世佛子常将喝茶戏称为‘赵州茶’,即自此公案而来。《五灯会元》卷四︰“师(赵州)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为这则公案作注解者不计其数,但最基本的是要告诉我们,禅是要去体验的,禅是要在日常实践中参究的。
    禅刹中的饮茶方式,是与礼仪相配合的。这种‘礼法之茶’不仅是象征寺院之仪规,而且也是内心的一种修行。此种礼法之茶,随着中国禅的东渡而于镰仓时代传入日本。不久,即广行于日本民间。至室町末期且形成‘茶道’。南都称名寺的村田珠光被奉为‘茶道’之祖,氏尝参禅于大德寺一休宗纯。之后,界(地名)的武野绍鸥承继珠光的传承,将茶道由界传到京都。至绍鸥门下千利休时,茶道已在京都确立据点。至今茶道与禅仍然深深地结合在一起。
    那么,究竟“禅与茶”如何是“一味”的?禅与茶在哪些方面具有相同之处,我想,千百年来,这也是茶人与禅人所共同参究的公案。
    要搞清“禅茶一味”的旨趣,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禅?
    如果要是问寺院里的和尚,什么是禅?也许你会得到“麻三斤”、“庭前柏树子”、“青青翠竹,郁郁黄花”等回答,客气些也许会象赵州和尚那样请你也“吃茶去”。对于不太了解佛教的人来说,这无疑与周星驰的“无厘头”一样,让人莫名其妙,真的成了“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其实,这与禅的滥觞“拈花微笑”有关,据说在灵山会上,世尊拈起一支金色波罗花示众。百万人天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古今禅宗以此公案为禅的源头,而禅宗“以心传心”之根据也由此而来。“以心传心”是禅宗的特色。
    禅家认为,禅不是用语言能表达出来的,它是离开文字语言的,不是用逻辑思维可以解决的问题,是“离言绝相”的,禅的本体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但是,综观禅宗史,关于禅的典籍,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禅家认为,禅虽然“不立文字”,但是也“不离文字”,如果说,禅是天空中的那一轮明月,那么,这些禅宗文字就是标示月亮的那个指头,文字是指头,不是月亮。所以,只能用“以言遣言”的方法提示一下。究竟什么是禅,或者说禅是什么,最终还得我们自己切身去体会。
    引用当代生活禅的倡导者净慧老和尚的话来说,禅,首先是一种境界。既然是境界,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杯茶汤泡茶的人,再用心泡,再如何讲述这款茶的韵味,也要品茶的人亲自去品尝,在细细的品尝之中,体会茶汤的色香味以及韵致,从品茶的形式中感受一种意境,而这种境界却无法用语言完全准确的表达,但它却在当下是现成的。
    其次,禅又是一种受用、是一种体验。画饼不能充饥,慕鱼不如结网,禅的受用与体验,唯行者有,证者得。终日喝茶的人,不能只品尝别人泡的茶,要泡出自己适口的茶,就只有自己动手,品茶泡茶同是体验,但是却有不同的受用,经过自己亲手执冲瀹,才能真正体会泡茶中的奥妙。正如日本茶道高手千利休的崇拜者丰臣秀吉,在千利休举办的一次茶会上所做的一首歌其中一句所说:“触汲心深处,方知为茶道”。没有深刻的体验,是说不出这样的话来的。禅家有诗云:“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如果没有尽日寻春的体验,便不会有春在枝头的感悟。
    第三,禅又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佛教有一句话叫“黄叶止啼”,系如来为度众生之方便言说。如婴儿啼哭时,父母以杨树之黄叶为金,予小儿以止其啼哭;然黄叶实非真金,乃父母之权便引设。从本质上看,禅是见性的方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然而,我们大多数人不敢当下承担,不敢承认自己本来就是佛,所以,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总是要我们自己觉悟,找回自己迷失的佛性。就如同前面所说,品茶,其实就是在品鉴自己的心,在品茶中觉悟,在品茶中让心回归本来灵明的清寂,品茶就是一种令心回归当下,洞见我们原本具足的那个与佛一样的灵明觉性。
    第四,禅是一种生活的艺术,生活的方式。我们一般人的生活,基本上谈不上具有禅的超然性、超脱性,不具备禅者的喜悦与安祥,大部分人都是在生活中的烦恼与痛苦中纠葛,谈不上什么生活的艺术,无非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妻儿老小。但是禅者的生活,那真是一种艺术。记得有一次探访终南山中的一位隐居禅修者,我问他,你还有儿女之情么?他找来一张废报纸,然后用火点燃,宛然一笑。那种淡然的潇洒,真是令人难忘。
    其实,翻开禅宗公案,哪个禅师不是一位有趣潇洒的“行为艺术家”。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在茶室的院子种满牵牛花,当丰臣秀吉慕名前来欣赏时,他却拔掉了所有的牵牛花,只在茶室里插了一朵,这个行为本身就是艺术。这样禅意的生活,在品茶中都可以得到发挥,但是关键就看懂不懂禅。所以,日本的茶道精神以禅为灵魂。
    自古禅林也有“茶具三德”之说,其一,坐禅时可以提神醒脑,令人通夜不眠。其二,满腹时帮助禅人消食化腻。第三,不发,即抑制欲望,令参禅人清心寡欲心平气和。而且,茶本身具有的“降火、提神、解毒、消食、不发”等等药物性效果,正好有助于禅人摄心入定,令参禅人静虑专注,达到心一境性的境界。如此这些内在因素也是禅与茶能融合成一味的原因,所以历代禅寺均以茶为助道的必备佳品,也以品茶为修道悟道的一种方法。
    最后,以我自己品茶参禅的一点体会分享各位茶友,
    皆说禅茶味,四字寻所宗。
    若欲得消息,举杯意自空。
    在茶池盏畔来面对世界时,提醒自己要有感恩的心;
    在面对不同的茶品,不同口味的茶客时,提醒自己要有包容的心;
    当我们有一泡好茶时,记得要有分享回报大众的心;
    当我们要以茶来成就事业时,必定要有一颗结缘的心。
    这正是“禅”所提倡的一种世界观、人生观,“禅茶一味”的境界,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 饮茶方式  普洱茶  喝茶  普洱  好茶  饮茶  茶具  茶道  品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品茶文化下的人生感悟 品茶文
品茶文化下的人生感悟 品茶文
2016普洱茶毛茶、成品茶市场谜
2016普洱茶毛茶、成品茶市场谜
玩壶品茶话人生
玩壶品茶话人生
习茶日记之掐头去尾品茶香
习茶日记之掐头去尾品茶香
品茶五大误区
品茶五大误区
煮水品茶说铁壶
煮水品茶说铁壶
打破成见说品茶
打破成见说品茶
细细品茶 用心品出人生
细细品茶 用心品出人生
习茶日记之办公茶与礼品茶
习茶日记之办公茶与礼品茶
在柔软的时光里看书品茶
在柔软的时光里看书品茶
中国人适宜品茶的13个条件
中国人适宜品茶的13个条件
用壶品茶尽心养壶
用壶品茶尽心养壶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