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中国大约在两汉时期,当时在西南的四川一带已有饮茶的记载,传说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还是四川雅安甘露寺祖师吴理真。到了西晋、南北朝之际,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也是茶文化的萌发期,茶已在许多士大夫特别是南渡的士大夫之间流行,并且有以茶养廉,已茶祭祀的习俗。茶也是在这时进入佛教僧侣的圈子,陆羽在《茶经》中多次引述了两晋和南北朝时的僧侣饮用茶叶的史料。
禅宗修行的内容是戒、定、慧。所谓“戒”,即是止欲,佛教的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定、慧”,就是要求僧侣坐禅修行,息心静坐,心无杂念,以此来体悟大道。由于长时间坐禅容易产生疲劳,不少僧侣因打瞌睡而烦恼,而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解渴的药理功效,加上本生所含的丰富营养物质,对于坐禅修行的僧侣非常有帮助,因此有了茶与佛教的结缘,最早的契机可能是茶的破睡功能。随后,佛教僧侣对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现茶味苦中微带甜味,而且茶汤清淡洁净,适合佛教提倡的寂寞淡泊的人生态度,加上饮茶有助于参禅悟道的神奇功能,对茶的认识从物质层面而上升到精神层面,发现了茶与禅的某种内在的契合点,然后加以提炼,逐步形成了“禅茶一味”的理念,“禅茶一味”已成为茶文化中的一个亮点。
正因为茶具有清新雅逸的自然天性,能使人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恰与中国人提倡的“清静、恬淡”的哲理思想合拍,也符合中国传统儒、道、佛三教最求的“内省修行”的思想,所以我过历史的文人骚客、社会名流、商贾官吏、佛道人士等都以尚茶饮茶为荣,通过茶这个媒介,通过饮茶的过程来修身养性。中国的茶文化精神是以道家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思想来提携,以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来指导,以佛家“普渡众生”的精神来宗旨,而成为浓缩中国传统思想精华的一个文化体系。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