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与茶禅不应该等同.至少等同有混淆甚至强加之意,但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出世”的清规不是矜持.而提倡“人世”之禅茶当是醒世为民。
禅茶之禅,还有别于禅宗与其历史,它是参禅过程中?风化于心,外化于形”过程中的茶事仪法.与之相应的是,茶是禅这一大平台上较为特殊的载体。禅茶的发展,就当代而言,是时代性的际遇.因为时代要求文化歌功颂德.但必须丝毫无妨政治.茶与佛教的发展正当其时,地方政府需要通过它们展现功绩,佛教为求富求贵提供了可寄放前程与心灵的声所.发展之声与佛堂的钟声堂而皇之地遥相呼应。寺院内的仁人志士,受茶的恩惠已久,浸润也深,现借助地方之手,振臂一呼,多方受益。愿响应者众,家不大业可大。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在当前中国发展的道路上行驶的是大而不强的经济战车.茶与禅算不上是其润滑剂,其物与念或可比作“洗涮涮”或“洗洗睡”的习惯动作.或当作需要时的文化繁衍而存在:能把茶与禅当作战车驶过后去洒脱空气中弥漫着无数的尘粒甚至是细菌(或对抽吸纳进行过滤中转化)已是茶与禅当下最现实的诉求甚至是造化。当然,即使如此这般.茶文化在中国,依着茶道精神走上了自己的发展之道:相对而言,没有汲取禅宗佛道,茶道是不完整,也不彻底的。茶道蕴涵了“水、木、金、火、土、空”诸大元素.而茶道之道也自然应该入禅宗的法门的。
从已有的一系列约定叫法或归纳性性语言上去琢磨茶与禅的联系,很令人回昧。除了茶与禅可能涉及的学科大类区别外,禅学与茶学,禅宗与茶道,参禅悟道与品茶人道(还有禅师与茶师),与禅茶与茶禅是不一般的对应。这样的总而言之或言而总之.其细分出的内容是不一般的幻化。
当然.茶禅与禅茶还是应该有所区别的.如何区别.下面某寺院的茶事(禅茶)景像很能说明问题。
碟中廖廖无几的僧人静坐和颜,然后轻拈无名的檀香,小心地让其落在雕嵌莲花纹的香炉中。白色烟雾,细长空渺缠绕.于四周翻腾。法门寺的众生,从无望的生活中开始了“有望”的刹那。住持的面容凝静、温和,周遭人儿也欣然微笑,边依偎在僧袍边那如藏獒般的犬也似乎有了更多的灵性。僧人投放的应该是山中的粗茶吧.橙色的茶汤。白瓷茶具所包涵在其中的是香,是味,也许更是个大干世界吧。这样的景像.怎么也忘不了山边纳凉处的那份寂然,仿佛只有”淡”可以形容。小僧人用稚嫩的手分发出青花瓷杯.淡色的佛珠随体势不时滑落在腕部。年长者则打坐在两边石壁前,厚实的手静静等待着,连同那等待的心情。茶的苦涩,茶的余韵从来不需要用过多的言语去表达什么,叙述什么,记录什么。如那些僧人般.维系的是一成不变的虔诚和静寂,也许还有藏在那儿的生气吧、生机的弥漫与传承。所以,佛与茶有了共同时或说是相依存下去的共通点,这便是禅茶的精髓吧!
佛教在茶中溶进“清净”思想,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僧人由此得到精神的开释与美好的韵律是“悟”.佛与茶由此而经典。饮茶可得道,纳茶于须弥。中国历史上,“茶道”确实先由禅僧提出,而且最为精深。相比之下,茶禅又是如何?
茶禅,在我们看来,在“心”的方面有着相类似的内涵.只是还是立足于凡心,禅在其中体现的是为我而用。“佛经从来就不能教化人心。在读佛经的过程中.如果人可以把时间跟耐心拉长,在人生中去印证,产生类似化学作用.佛经的真谛才会在人生当中显现。因此,智者将茶作为一卷可以附丽的佛经,还原自我,而不是一个顿悟的救赎。作为本体的自我.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外物的特质.去改变对世间的态度跟看法。而茶,则很好地为个人提供正反统一的某一些细微论述.在寻常生活之中去印证,发酵,升华。”
简单地说.茶沟通了身心——脑与心.人与自己借助茶所创造的清幽空灵的空间对话,可适时地把尘世喧嚣放一边.更丰富地发现与体现由繁人简的身心所需。茶溶化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岁月长河之中.早就成为世俗生活的一个部分。而茶本身所具有的禅、道文化,则蕴藏在每一次茶事的背后。这,也便是茶道的内涵了吧。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