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禅与茶
一水间
后皇嘉树配橘德,
受命不迁生南国,
密叶鬪霰贯冬靑,
濯霜发秋荣,
姑射仙子粉肌洁,
阎浮檀金芳心结。
茶树如瓜炉,
叶如栀子,
花如白蔷薇,
心黄如金,
当秋开花,
清香隐然云。
——草衣禅师《东茶颂》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教义和僧徒生活的需要,茶与佛教之间很快就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佛教重视坐禅修行。长时间的坐禅会使人产生疲倦和睡眠的欲望,为此,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戒律,又可以消除坐禅产生的疲劳和作为午后不食之补充的饮料。这样,具有提神益思、驱除睡魔、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等功效的茶叶便成为僧徒们最理想的饮料。
新罗善德女王时代(632-646) 韩国即自中国(唐朝)传入喝茶习俗,至新罗时期兴德王三年(828),遣唐使金大廉自中国带回茶种子,朝廷下诏种植于地理山,促成韩国本土茶叶发展及促进饮茶之风。
高丽时期(936-1392) 是韩国饮茶的全盛时期,贵族及僧侣的生活中,茶已不可或缺,民间饮茶风气亦相当普遍。当时全国有庆尚道6个茶区、全罗道28个茶区等共计35个茶产地。当时茶有孺茶、龙团胜雪、雀舌茶、紫笋茶、灵芽茶、脑原茶、香茶、蜡面茶等。王室在智异山花开洞(今庆尚南道河东郡)设御茶园,面积广达四、五十里,此即为俗称的「花开茶所」,所产茶叶滋味柔美浓稠有如孺儿吸吮的乳汁,所以称为「孺茶」。 李朝(1392-1910)取代高丽之后,强调伦理儒学,提倡朱子之学,佛教、神仙思想及茶道等皆被排斥,于是茶荒廃、茶道中衰。朝鲜末期,丁若镛、草衣禅师、金正喜等人大力提倡饮茶、种茶、着书及将茶与艺文结合,频临廃绝的茶道才再度兴盛起来。
日俄战争后 日本在韩国除拓展茶产业外,并在1940年代以梨花、淑明女子专门学校为始,全国47所高等女校设置日本式茶道课程。日据时期结束后,这些日式茶道转变为韩国式,茶道界除在日常饮茶外,也积极从三国以来的茶道典籍中找出自己茶道的特质。
韩国寺庙与茶
与日本类似,茶最先传入韩国,也基本没有遗漏僧侣这条途径。无论是新罗时期,还是高丽时期,茶都是最先进入佛教寺庙,再随着佛教的流行而推广到民间的,高丽王朝的历代国王都是以佛教徒而自居,为了积累佛教功德,很多亲自制作抹茶。
在六世纪和七世纪,新罗为求佛法前往中国的僧人中,载入《高僧传》的就有近30人,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国经过10年左右的专心修学,尔后回国的。真鉴禅师曾于公元804--830年在唐留学,正是唐代煎茶法盛行之时,故回国后带回了大唐的煎茶法,并带回茶种种于韩国河东郡双蹊寺,参照中国做过茶饼。
而为韩国茶业的复兴和茶礼的弘扬作出了不朽贡献的草衣禅师也曾在双蹊寺、大兴寺修行、居住,并写下其经典著作。
双溪寺
古诗云:“天下名山僧占多”,“好茶出在名山中。”
韩国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家,庆尚南道寺庙众多,这里有一座与韩国茶文化密切相关的寺庙双蹊寺。
双溪寺位于智异山南麓的河东郡,始建于新罗圣德王23年(公元723年),与华严寺一起都是代表智异山的名刹,是韩国佛教音乐鼻祖真鉴禅师唱诵梵呗的地方,也是韩国最早的茶叶栽培地。
据现有史料的记载,在新罗王统一三国的新罗时期,中国的饮茶之风便已传入朝鲜半岛。早在1300多年前,新罗二十七代善德女王时代(公元632-646年),访唐的韩国和尚就带回茶种,种于韩国河东郡双溪寺。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 兴德王三年》载:“冬十二月,遣使入唐朝贡,文宗召对于麟德殿,宴赐有差。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使命植于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有之,至于此盛焉。前于新罗第二十七代善德女王时,已有茶。唯此时方得盛行。”
至高丽时期(936-1392),韩国饮茶成风,贵族及僧侣的生活中,茶已不可或缺,民间饮茶风气亦相当普遍。当时全国有庆尚道6个茶区、全罗道28个茶区等共计35个茶产地。
大兴寺
大兴寺位于海南郡三山面九林里,是新罗真兴王5年阿道和尚创建的历史悠久的寺院。以海南头轮山的俊秀美景为背景的大兴寺是在韩国佛教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道场,特别是壬辰倭乱之后,随着西山大师的衣钵在此传承,这里成为朝鲜佛教的中心道场。
1786年诞生的草衣禅师,15岁出家,后在大兴寺与当时一批爱茶僧侣和知识分子交往,并且在山上的草堂认真习茶,最后写下几部关于茶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一部《东茶颂》用诗歌的方式记载了茶树的生态、茶史、中国名茶、朝鲜茶的由来等,包括采茶、煮茶和制茶的内容,其记载十分详细。
韩国茶圣——草衣禅师
草衣禅师(1786—1866年),出生于务安郡三乡面旺山,15岁出家,在海南郡大屯寺一枝庵修行40多年,潜心于禅和茶的研究。他是朝鲜王朝后期的大禅师,韩国茶道体系的创始人。
他倡导“茶禅一味”,认为茶中自有佛陀的真理和冥想的喜悦融于其中。草衣禅师曾在丁若镛门下学习,通过40年的茶生活,领悟了禅的玄妙和茶道的精神,著有《东茶颂》、《茶神传》两大经典著作,创建的“一枝庵”成为韩国茶文化的圣地。他成为朝鲜茶道精神大的总结者,为韩国茶业的复兴和茶礼的弘扬作出了不朽的贡圣。
东茶颂
第一颂
后皇嘉树配橘德 受命不迁生南国 密叶鬪散贯冬靑 素花濯霜发秋荣 姑射仙子粉肌洁阎浮檀金芳心结
茶树如瓜炉 叶如栀子 花如白蔷薇 心黄如金 当秋开花 淸香隐然云
第二颂
沆瀣漱清碧玉条 朝霞含润翠禽舌
李白云 荆州玉泉寺 靑溪诸山 有茗竹罗生枝叶如碧玉 玉泉真公常采饮
第三颂
天仙人鬼俱爱重 知尔为物诚奇绝 炎帝曾尝载食经
炎帝食经云 茶茗久服人有力说志
第四颂
醍醐甘露旧传名
王子尚 诣昙斋道人于八公山 道人设茶茗 子尚味之曰 此甘露也 罗大经瀹
汤诗 松风桧雨到来初 急引铜瓶离竹炉 待得声闻俱寂后 一瓯春雪胜醍醐
第五颂
解酲少眠证周圣
尔雅槚苦荼 广雅荆巴间 采叶其饮醒酒 令人少眠
第六颂
脱粟伴菜闻齐婴
晏子春秋 婴相齐竟公时 食脱粟之饭 炙三戈 五卯 茗菜而已
第七颂
虞洪荐牺乞丹邱 毛仙示丛引秦精
神异记 馀姚虞洪 入山采茗遇一道士 牵三靑牛 引洪至布瀑山曰 予 丹邱子也
闻子善具饮 常思惠见 山中有大茗 可相给 祈子他日有瓯饩之馀乞相遗也 因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宣城人秦精 常入武昌山采茗 遇一毛人 长丈馀引精至山下 示以丛茗而去 俄而复还乃探怀中橘 以遣精 精怖负茗而归
第八颂
潜壤不惜谢万钱
异苑 剡县陈务妻 少与二子寡居 好饮茶茗 以宅中有古冢 每饮辄先祀之 二子患之曰古冢何知徒以劳 意欲屈去之 母苦禁而止 其夜梦一人云 吾止此冢三百馀年 卿二子 恒欲见毁 赖相保护 又享吾佳茗 虽潜壤朽骨 岂忘翳桑之报 及晓 于庭中获钱十万
第九颂
鼎食独称冠六情
张孟阳 登成都楼诗云 鼎食随时进 百和妙且殊 芳荼冠六情 溢味播九区
第十颂
开皇医脑传异事
隋文帝微时梦 神人易其脑骨 自尔脑痛 忽遇一僧云山中茗草可治 帝服之有效 于是天下始知饮茶
茶神传
采茶。采茶之候贵及其时。太早则味全迟则神散。以谷雨前五日为上。后五日次之。再五日又次之。芽紫者为上。面皱者次之团叶又次之。光面如筱叶者最下。撤夜无云浥露采者为上。日中采者次之。阴雨中不宜采。产谷中者为上。竹下者次之。烂石中者又次之。黄砂中者又次之。
造茶。新采拣去。叶及枝梗碎屑。锅广二尺四寸。将一斤半焙之。候锅极热始下急炒火不可缓。待熟方退火彻入筛中轻团那数遍。下锅中渐渐减火焙干为度中有玄微难以言显。火候均停色香全美。玄微未究神味俱疲。
辨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泡之得宜。优劣定乎始锅。清浊系乎末火。火香清锅寒神倦火猛生焦柴疎失翠。久延则过熟早起却还生。熟则犯黄生则着黑。顺那则甘逆那则涩。带白点者无妨。绝焦点者最胜。
藏茶。造茶始干。先盛旧盒中外以纸封口。过三日俟其性。以微火焙极干待。贮坛中轻轻筑实。以箬衬紧将花笋箬及纸。数重封扎坛口。上以火煨砖定压之。置茶育中切勿风近火。风近火先黄。
火候。烹茶旨要火候为先。火通红茶瓢始上。扇起要轻疾待有声稍稍重疾。斯文武之候也。过于文则水性柔。柔则水为茶降。过于武则火性烈烈则茶为水制。皆不足于中和。非茶家要旨也。
汤辨。汤有三大辨十五小辨。一曰形辨二曰声辨三曰气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如虾眼蟹眼鱼目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氤氲乱绕。皆为萌汤。直至气直冲贯方是纯熟。汤用嫩。蔡君谟。汤用嫩而不用。盖因古人制茶造则必碾碾则必磨磨则必罗。则为飘尘飞粉矣。于是和剂印作凤团。则见汤而神浮。此用嫩而不用也。今时制不假罗磨全具元体。此汤须纯熟。元神始发也。故曰汤须五沸。奏三奇。
泡法。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荡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重则味苦香。水胜则色清气寡。壶后又用。水荡涤使壶凉洁。不则减茶香矣。礶熟则茶神不健。壶清水性常灵。稍候茶水冲和。然后分酾布饮。酾不宜早饮不宜迟早则茶神未发。迟则妙馥先消。
投茶。投茶有序勿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
飮茶。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曰泛七八曰施。香。有真香有香有清香有纯香。表里如一曰纯香。生熟曰清香。火候均停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更有含香香浮香问香。此皆正之气。色。以青翠为胜。涛以白为佳。黄黑红昏俱不入品。雪涛为上翠涛为中黄涛为下。新泉活火煮茗玄工。玉茗氷涛当杯絶技。味。味以甘润为上。苦涩为下。点染失真。自有真香有真色有真味。一经点染失其真。如水中着醎中着料碗中着果。皆失真也。变不可用。始造则青翠。
收藏法。一变至绿再变至黄三变至黑四变至白。食之则寒胃甚至瘠气成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