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煎茶的火候。古人对煎水煎到什么程度为宜,与把焙茶用水适中与否称为“火候”一样,将煎水适度与否称作“汤侯”。辨别汤侯,古人也有两条尺度:一是看水沸时的沸泡多少和大小,二是看水沸的声响。
我们的祖先最先是把茶当作药物,从野生的大茶树上砍下枝条,采集嫩梢,先是生嚼,后是加水煮成汤饮。大约在秦汉以后,泛起了一种半制半饮的煎茶法,这可以在三国魏张辑的《广雅》中找到依据;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表明此时沏茶已由原来用新鲜嫩梢煮作羹饮,发展到将饼茶先在火上灼成“赤色”,然后斫开打坏,研成细末,过罗倒入壶中,用水煎煮。尔后,再加上调料煎透的饮茶法,但陆羽以为如斯煎茶,如同“沟渠间弃水耳”。而陆氏的煎茶法,与早先比拟,则更讲究技法。按陆羽《茶经》所述,唐时人们饮的主要是经蒸压而成的饼茶,在煎茶前,为了将饼茶碾碎,就得烤茶,即用高温“持以逼火”,并且常常翻动,“屡其正”否则会“炎凉不均”,烤到饼茶呈“虾蟆背”状时为适度。烤好的茶要趁热包好,以免香气散失。至饼茶冷却再研成细末。煎茶需用风炉和釜作烧水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再加鲜活山水煎煮。
上面说的仅是唐代民间煎茶的方法,但已可看出,人们在饮茶技艺上已相称讲究了,至于上层人士,特别是统治阶级其饮茶的讲究程度就更非民间所可以相比的。不外唐代的沏茶之法,固然主要流行的是煎茶,但也有沏茶用点茶法的,这是由于唐代所制的茶叶,除主要的是饼茶外,还有粗茶、散茶和末茶,只是因为用煎茶法沏茶处于主导地位罢了,假如是末茶,也有用点茶法沏茶的。
茶东渡日本以后,蒸汽杀青技术在中国基本被淘汰了。炒青技术在中国绿茶出产中得以大行其道。所以煎茶这个词在中国也变得比较目生起来。后来煎茶就逐渐被用来指代一个茶的品种了,即通过蒸汽杀青工艺耳制的的绿茶。今天我们所说的煎茶就是以蒸汽杀青制造而成的绿茶中的一种。 蒸青煎茶的工艺过程分贮青、蒸青、粗揉、揉捻、中揉、精揉、干燥等工序。
煎茶始是何时,起于何地,不能指实。但人们好像可以从苏氏兄弟的诗句中,找到踪影。很可能陆氏在总结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沏茶之法,加以改进,这可以根据陆氏在茶经著述中找到依据。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