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是一种高雅的享受,也是崇尚文化的体现,但不应成为浮华的表面现象。
法眼禅师曾被学生问及人生之道,他的回答精简而深奥:“行,再行。”
对于饮茶之道,他的回答同样简洁:“喝,再喝。”
无需繁复的仪式或长篇大论的道理,简单的行动便能揭示生活的真谛。
唐代陆羽的《茶经》主要描述了煎茶的方法,宋代蔡襄的《茶录》和赵佶的《大观茶论》则主要介绍了点茶。
到了明代,张源的《茶录》和许次纾的《茶疏》则更侧重于散泡茶的介绍。
然而,广义上的饮茶之道,则将饮茶从日常的生活提升到了文化的层次,重在审美艺术性。
不仅关注如何烹制和饮用茶水,还强调了茶室的布置、礼节礼貌以及交谈话题等细节,每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讲究和门道。
尤其是日本茶道,每个动作和细节都显得繁琐和刻板。
从人生的角度来看,饮茶的意义不过是“对完美的温柔试探”,过于程式化只会让人的灵性受到禁锢。
梁陶弘景《杂录》记载:“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意思是饮茶可以使人脱胎换骨,甚至羽化成仙。饮茶可以帮助人们修行证道,体悟万物的德性、规律、真理和本源等。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把茶描述为一种媒介,“至若茶之为物,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认为茶具有清、和、淡、洁、韵、静的特性,饮茶能致清导和、熏沐德化,陶冶性灵。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认为:“道在蝼蚁”、“在稊稗”、“在屎溺”,“无所不在”,“无逃乎物”。
禅宗则有“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之说,一切现成、触目菩提。
道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无需在日复一日的事情上刻意下功夫。只需以淡泊的心态去对待,顺其自然,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无论是挑水劈柴,还是洗衣做饭,都可以成为修道的方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活动中,找到道的存在。每一次品茶,都是对道的体验和感悟,茶即是道,道即是茶。
仰山慧寂禅师有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钁头边”。
不须持戒,不需坐禅,饮茶与劳作亦可成修道。赵州从谂禅师有“吃茶去”的偈语,开启了“茶禅一味”的先河。
大道至简,不修而修。取火候汤,烧水煎茶,皆为道。
饮茶不应受限于固定的程序与规则,无需以牛饮为豪,贵在朴素与简单,顺心而为。于自然的饮茶活动中,默契天真,冥合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