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道文化 >

武当道茶文化传承

时间:2014-11-06 09:39来源:未知 作者:玲儿浏览:
武当道茶,以其仙室山武当独特的地理环境、阳光气候等自然条件,吸引古代道人隐居。古代道人以神农尝百草的精神选植茶树,以太上老君炼丹般的独特工艺制茶,潜心研究道茶养生之术,而形成古负盛名的武当道茶。 武当道茶,又因其武当太和山,亦名太和茶。道人饮此茶,心旷神怡,清心明目,心境平和气舒,人生至境,平和至极,谓之太和,

普洱茶

   武当道,以其仙室山武当独特的地理环境、阳光气候等自然条件,吸引古代道人隐居。古代道人以神农尝百草的精神选植茶树,以太上老君炼丹般的独特工艺制茶,潜心研究道茶养生之术,而形成古负盛名的武当道茶。
   武当道茶,又因其武当太和山,亦名太和茶。道人饮此茶,心旷神怡,清心明目,心境平和气舒,人生至境,平和至极,谓之太和,由此,成为名茶和贡品。
   道茶出自道人,道人传承茶道,道茶与道人何以相缘?这得从道茶中蕴藏着多种药用价值和道人注重养生修性谈起。
   据史书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神农本草》中明确指出:“茶叶,味苦寒……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
   《神农食经》也说:“茶叶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唐代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陈藏器《本草拾遗》中说:“茗(茶),苦,寒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曾登仙山武当采药,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矍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相传,古代道人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在咀嚼中感受到茶叶的芬芳、清心明目,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一种嗜好。随着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煮服,时间长了,渐渐成为沸水沏茶品饮的习俗。
   现任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李光福说,仙山武当道人,对道茶妙用有其三:一是饮茶消病。茶,药书上叫“茗”,俗话说,十道九医,道人十分注重道茶的药用价值,在仙山武当,古往今来,有不少道人饮茶消病。二是饮茶养生健身。饮茶能清心提神,清肝明目,生津止渴。在养身健身上是一个多功能的饮品。三是修身养性之用。道人打坐,讲究“和静怡真”,尤其是夜里打坐,在静坐静修中,难免疲倦发困,这时饮茶,能提神思益,克服睡意,以及道人修身养性,饮道茶可品味人生,参破“苦谛”,沏杯好的道茶,飘香观色,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妙用。
   现过古稀之年的武当山道医王太科道长,研阅武当道人春夏秋冬饮道茶颇有讲究:即:春天,沏茶时辅之以少许葛根、桔梗、野菊花,具有春季万物生长,服之有提神升阳解毒作用;夏天,沏茶时适当辅之以连翘、二花、石斛,饮茶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暑作用;秋天气候干燥,沏茶时辅之生地、麦冬、沙参,饮茶具有敛肺滋阴润燥作用;冬天寒冷,沏茶时辅之枸杞、桂圆、山茱萸,饮茶具有滋阴御寒养胃作用。饮茶要随自己的口味,有的浓点,有的淡点,有的清香,有的浓而苦涩,对自己的口味就行了。
   千余年来,武当道茶之所以能够盛名不衰,誉满中外,贵在其品质优质。武当茶树品种优良,土质好,气候好,雨水适宜,茶叶肥壮内质好,称之为仙山云雾茶。据科学测定,茶叶中存在有祛病、保健、益寿的有机化学成分,如茶多酚、维生素、氨基酸、色素、咖啡碱等,还存在有无机化学成份,如微量元素钾、锌、硒、氟、锰、铜、铁等,共计有上百种。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茶叶中所含的茶多酚不仅具有降低胆固醇、抑制血压上升、降低脂蛋白的作用,而且以茶多酚为主的多种有效成分(儿茶素、维生素C、胡萝卜素、皂素等)能杀伤癌细胞,抑制癌细胞生长,阻断致癌物的生成,起到抑制作用。茶叶中的黄酮醇类和硒等成分具有强化微血管、降血压、防止心肌障碍等作用。茶多酚具有杀菌作用,对痢疾、急性肠胃炎具有辅助疗效。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和脂多醣类具有抑制血糖上升(抗糖尿病)的功效。有关医学研究还表明,常饮绿茶,可以提高人体免疫系统的抗病毒感染能力,有益于抗衰老,延年益寿。有的中医药专家,则根据茶叶的药效功能,选配一些植物类中草药组成药茶,饮用具有显著的保健功效
   献四海良种植茶武当,接天下客获八方茶艺。因武当山古为皇帝御旨官办庙室,尤其是明代永乐年间,公元1412年至1423年,调集全国20万军民夫匠修建武当山,以及海内外朝山谒祖的善男信女中,有的携献优质茶树于武当山栽植,或携带珍贵名茶与道人交流茶艺,使武当道茶更加享有盛名。
   由于历史的沦桑,武当茶树在解放前夕,除深山中野生的茶树外,树龄上百年的家植茶树所盛不足百株,武当道茶的制作工艺则也隐藏于道人或武当山民间。
   道茶何处去,香茗复又生。从武当山老营进山,前行十公里,有一个八仙观村,因元代在此建有八仙观祠宇故名。八仙山观村地处武当山脉中段,在武当太子坡剑河U谷和状元岩东河U谷,两U谷相联的W型的山上,海拔在600至1020米之间,其地深幽,聚气藏风,冬暖夏凉,素有云雾山村之称,这里茶树栽植和饮道茶习俗悠久,附近森林里长有野生茶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八仙观村发展茶园83亩,但因“以粮为纲”,茶树荒芜。
   1984年,湖北省茶叶协会,组织专家学者来八仙观等村,通过对八仙观村的土壤、气候、茶叶内质等进行考察论证,认定武当名山出名茶,结合绿化美化景区,撰写出了关于建立武当山名茶基地的报告,丹江口市决定在武当山八仙观村等建立名茶基地。
   八仙出名茶,溢香飘四海。1986年,八仙观村在其村主任王富国带领下垦复了荒芜的83亩茶园,结合荒山绿化、退耕还林和发展旅游观光林业,兴建茶园1000亩,尤其是八仙观村的土质正如陆羽《茶经》中所说的:土壤对茶树的生长极其重要,生有烂石的土壤为一等土壤,生有砾壤的土壤为二等土壤。据省组织的茶叶专家实地考察化验,八仙观村属宜茶土壤,岩石主要是石英质岩类泥质岩类和基性岩类,分(风)化形成的土壤,多为砂壤或轻壤,加之海拔高,植被好,山上云雾缭绕,相对湿度大,发展茶叶具有比较好的生态条件。为弘扬道茶,创名茶,王富国苦读陆羽《茶经》,向武当道人求艺,先后向全国20多名著名茶叶专家拜师,考察近百家茶场,引进优质茶树,分期分批将20多名年轻员工送往农业大学和茶叶研究所等学习,结合武当道茶特色,潜心研究,探索出了一套八仙观茶叶总场独特的制茶工艺,生产出了武当四大名茶。
   武当银剑茶:以武当武术中的武当剑为创意,外形似剑,毫毛披露,茶香持久,回味甘甜,叶底亮丽,入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该产品荣获1995年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1998年国际名茶。
   武当针井茶:以武当山磨针井神话故事为创意,茶叶外形似针,毫毛显露,条索细紧圆直,锋苗挺秀,色泽油绿,汤色清澈明亮,清香扑鼻。该产品1991年被评为湖北十大名茶、湖北省著名商标。
   武当太和茶,以武当太和山为创意,外形似龙牙形,毫毛披露,紧秀锋苗,汤色嫩绿明亮,香气嫩香持久,冲入杯中似葵花朝阳,直立杯中,具有很高的观赏艺术品味。该茶是明清时代的朝廷贡品。
   武当奇峰茶:以武当七十二峰朝金顶,群峰耸峙为创意,自由条形茶类,色泽油润,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可口。
   由于武当山八仙观独特的地理环境,科学施用有机香饼肥料,2001年所产道茶一次性通过欧盟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又因其武当道茶在国内外享有盛名,2002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道茶之乡”。
   功夫不负有心人,道茶飘香创新篇。今春来,武当山八仙观茶叶总场场长王富国与上阳茶叶机械厂总工程师程玉明集思广益,成功地试制生产出了中国首台茶叶杀青双向蒸汽电热同步环保机,较好地解决了目前一些茶叶生产厂家使用滚筒式八方复干机,靠烧木柴加热制茶,难于掌握火候,影响茶叶的色、香、味、形等问题,而这一双向蒸汽电热同步制茶环保机,能够较好地保持了茶叶的叶绿素、色泽翠绿,香气浓郁,不仅提高了茶叶品质,而且减轻劳动强度,节约人力50%,把中国绿茶工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问道须入名山,寻茶应来武当”。随着武当道教文化的弘扬,武当文化武术的发展,一些海内外知名人士、茶道专家、文艺、武术名家借访武当名山或参加武当国际文化武术旅游节等活动之际,也慕名寻访武当道茶,交流武当茶道,令人心旷神怡,留念往返,许多茶道专家和名人激情留下笔墨。日本八代市市长寿川宗央先生来八仙观茶场品茶交流茶艺后,欣然写下:“八仙真神佑,养身人长青。”北京大学教授俞伟超为武当名茶题字“武当针井,天下好茶”,中国著名茶叶专家沈培和赞美武当名茶:“武当针井形态美,仙山武当道茶好。”武当山区还唱出了武当山八仙观茶场道茶飘香的新民歌:“嫩绿芽儿似针井,婷婷玉立杯中香,呷口如饮甘露液,清心明目提神思”;“退耕兴茶荒山绿,茶带绿波千重浪,乌雨花香采茶忙,年收胜种六年粮”;“益鸟昆虫生物多,欧盟认证有机茶,一片茶树一丛林,百花园中茶更香”;“过去杀青柴烧锅,火喉难掌微尘扬,如今蒸汽环保机,叶绿素多功效高”;“古之道茶皆御品,今日香茗更盛名,银剑针井又奇峰,驰名品牌扬五洲”;
 

(责任编辑:一凡)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十大名茶 氨基酸 有机茶 野生茶 普洱茶 茶多酚 儿茶素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2017春季茶文化品鉴交流会3月2
2017春季茶文化品鉴交流会3月2
茶文化沏茶的器皿讲究
茶文化沏茶的器皿讲究
中国饮茶文化兴盛于隋唐
中国饮茶文化兴盛于隋唐
想要学习茶文化这六本书不容错
想要学习茶文化这六本书不容错
对于世界各地茶文化你知道多少
对于世界各地茶文化你知道多少
第13届春季佛山茶博会下周开幕
第13届春季佛山茶博会下周开幕
茶文化的力量——从“韩流”逆
茶文化的力量——从“韩流”逆
世界各国茶文化知识掰一掰你知
世界各国茶文化知识掰一掰你知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其蕴含的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其蕴含的哲
茶文化之八大茶器
茶文化之八大茶器
潮汕茶文化礼仪
潮汕茶文化礼仪
中国茶文化之七朝叙茶
中国茶文化之七朝叙茶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