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道文化 >

中国茶道与佛学

时间:2014-11-10 16:39来源:未知 作者:玲儿浏览:
喝茶、品茶、赏茶,修身、养性、养心,不同的人对茶的感悟不同,中国人对茶的喜爱是根深蒂固,对茶的理解是见仁见智,而对佛教信徒来说,他们对茶、茶道也有着独到的理解,今天就和小编一块看看关于中国茶道与佛学。 佛教于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隋唐时达到鼎盛时

普洱茶

    喝茶品茶、赏,修身、养性、养心,不同的人对的感悟不同,中国人对的喜爱是根深蒂固,对茶的理解是见仁见智,而对佛教信徒来说,他们对茶、茶道也有着独到的理解,今天就和小编一块看看关于中国茶道与佛学。
  佛教于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隋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道则是兴于唐,盛于宋。中国茶道从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世人所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茶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中国茶道与佛学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佛教以“四谛”为总纲,“苦、集、灭、道”。以“苦”为首,如:生苦、老苦、病苦等等均以参禅来看破。茶性亦“苦”,“茶苦而寒、阴中之 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产生诸多联想,有助于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佛教主静。佛教坐禅时的五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
  其三:“凡”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妙和人生的哲理。然而“禅”也正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放”人生在世,一切苦恼都是因为“放不下”,佛法说修行必需放下一切方可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修习佛教强调“放”,品茶也强调“放”。
  放下手中的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崩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习性,放下在政界、在商海、在文坛、在单位里时的种种思虑,不必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让茶汤涤荡自己的肚肠,澡雪自己的心性让心灵空朗澄静。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品茶来品味人生。只有这样,才能在品茶过程中悟出“禅茶一味”的茶道真谛。
  同时,佛教为茶道的发展做出了很多的贡献,高僧们写茶诗、茶词、作茶画等等,大大的丰富茶文化的内容,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注入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使茶道更具神韵。佛家的茶事活动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并为发展茶道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
  关于中国茶道与佛学,就为您介绍到这,不论您信奉佛与否,中国的茶道与佛学是离不开的,倘若您是虔诚的信徒和资深的茶友,不难发现两者间存在太 多的相同处。平心的佛学及静气的茶道都有值得我们现在这群进攻尽力的人们学习地方,当您烦躁时不妨给自己泡上一茶,平复心情吧。
 

(责任编辑:一凡)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中国茶道 茶文化 普洱茶 中国茶 喝茶 普洱 茶叶 茶道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中国茶道在于简,在于自然
中国茶道在于简,在于自然
中国茶道礼仪,喝茶人必知
中国茶道礼仪,喝茶人必知
天天喝茶的你,知道中国茶道的
天天喝茶的你,知道中国茶道的
中国茶道四要素
中国茶道四要素
中国茶道理念之尊人
中国茶道理念之尊人
中国茶道理念之道法自然
中国茶道理念之道法自然
茶具的发展及演变过程恰恰真实
茶具的发展及演变过程恰恰真实
宜兴紫砂壶是中国茶文化与陶文
宜兴紫砂壶是中国茶文化与陶文
重走茶叶之路无疑是一个传播中
重走茶叶之路无疑是一个传播中
中国茶已是华夏文明的一个组成
中国茶已是华夏文明的一个组成
儒、道、佛三者文化的融合体:
儒、道、佛三者文化的融合体:
深圳茶博会激发了中国茶产业的
深圳茶博会激发了中国茶产业的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