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道文化 >

茶道中的中庸思想

时间:2018-06-06 10:11来源:网络 作者:玲儿浏览:
有人说,中国人性格象茶,总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相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气氛中共同进步。这话颇有些道理。 表面看,中国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与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灯孤寂,要在明心见性;
 
 
    有人说,中国人性格象,总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相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气氛中共同进步。这话颇有些道理。
    表面看,中国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与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灯孤寂,要在明心见性;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尘;儒家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无论境和价值取向不都是很不相同吗?其实不然。这种表面的区别确实存在,但各家的茶精神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实际上是以儒家的中庸为提携。
    在社会生活中,中国人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多些友谊与理解。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合一,五行协调,向大自然索取,但不能无休无尽,破坏平衡。水火本来是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可相容相济。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中国茶文化,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饮茶可以更多的审已、自省,清清醒醒地看自己,也清清醒醒地看别人。各自内省的结果,是加强理解,过年过节,各单位举行茶话会,表示团结;有客来敬上一杯香茶,表示友好与尊重。常见酗酒斗欧的,却不见茶人喝茶打架,那怕品饮终日也不会抡起茶杯翻脸。这种和谐、友谊精神来源于茶道中的中庸思想。
    在我们的中国茶中,处处贯彻着和谐精神。宋人苏汉臣有《百子图》,一大群娃娃,一边调琴、赏花、欢笑嬉戏,一边拿了小茶壶、茶杯品茶,宛如中华民族大家庭,大孩子虽多并不去打架,而能和谐共处。至于直接以《同胞一气》命名的俗饮图,或把茶壶、茶杯称为茶娘、茶子,更直接表达了这种亲和态度。清代茶人陈鸣远,造了一把别致的茶壶,三个老树虬根,用一束腰结为一体,左分枝出嘴,右出枝为把手,三根与共,同含一水,同用一支盖,不仅立意鲜明,取众人捧柴火焰高、十支筷子折不断、共饮一江水等古意,而且造型自然、高雅、朴拙中透着美韵。此命名为束柴三友壶,主题一下子被点明。
    中国历史上,无论煮茶法、点茶法、泡茶法,都讲究精华均分。好的东西,共同创造,也共同享受。从自然观念讲,饮茶环境要协和自然,程式、技巧等手段既要与自然环境协调,也要与人事、茶人个性相符。青灯古刹中,体会茶的苦寂;琴台书房里体会.
 
(责任编辑:润生)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茶文化 中国茶 煮茶法 喝茶 饮茶 茶道 品茶 泡茶 煮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朝鲜茶道文化简介
朝鲜茶道文化简介
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
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
浅谈茶道修持
浅谈茶道修持
禅堂中的茶道文化
禅堂中的茶道文化
禅宗茶道思想体系之本心即道
禅宗茶道思想体系之本心即道
禅宗茶道思想体系之无明失道
禅宗茶道思想体系之无明失道
禅宗茶道思想体系之无心修道
禅宗茶道思想体系之无心修道
禅宗茶道思想体系之顿悟得道
禅宗茶道思想体系之顿悟得道
千年古茶道上的茶百戏
千年古茶道上的茶百戏
茶书:《中国茶道》
茶书:《中国茶道》
茶书:《中华茶道》
茶书:《中华茶道》
中韩日茶文化比较:茶道精神的
中韩日茶文化比较:茶道精神的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