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茶道文化 >

茶文化是综合文化载体

时间:2018-06-12 14:33来源:网络 作者:玲儿浏览:
关于中国茶德的确定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公论,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对中国茶文化思想作了总体性的归纳和阐发。一杯苦茶,在与文人的默默对视中,相互之间已完成了一种相濡相融的默契,文人借茶以养素,借茶以修身,借茶而开悟,茶借文人以升华。探寻茶文化灵魂的主旨,还得从中
 
 
     关于中国茶德的确定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公论,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对中国茶文化思想作了总体性的归纳和阐发。一杯苦,在与文人的默默对视中,相互之间已完成了一种相濡相融的默契,文人借以养素,借以修身,借茶而开悟,茶借文人以升华。探寻茶文化灵魂的主旨,还得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说起,  这条主线即儒、道、释,茶文化历史就是与儒、道、释共存共荣的历史。儒家讲品德,道家讲道德,释家讲功德,我们不妨说茶家讲“和”德。先师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其终极追求的目标即建立一个“和”的大同社会。《中庸》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学而》也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论断,“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等诸多信条的提出就是为建立一个“和”的大同的社会而准备的理论基础。道家讲“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七十五章)道家也是追求在“无为而为”之下的“民化、民正、民富、民朴”的大“和”之境。“中华民族所追求的真理,经常表现在民生日用之中,这不仅是贯通于儒家老庄,亦是佛教的走向。”(柳田圣山《禅与中国》),禅家讲“静虑”,静以生悟,悟以化民,然后推及“民生”,“民生”宜“和”。同时禅家也是中国茶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禅茶一味”之“味”即“和”味,包括时下中央建设“和谐社会”的方针都是归于一个“和”字。“和”是儒、道、释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经年不衰的智慧法宝;茶以名山秀水为宅,以清风雨露为伴,得宇宙之灵气,掬乾坤之精和,保合太和、阴阳调和、五行调和、以茶育和等理念是中国茶文化的哲学基础,茶的尚静与佛道之静更有异曲同工之妙。
 
    茶文化是集人文、美学、伦理、道德、哲学等学术体系为一身的综合文化载体,其主旨就是一个“和”字,由个体的人推及整个国家、民族,“和”的理念无处不在。所以说中国茶画艺术走到现在,已不满足于纯中国画笔墨意义上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在创作中嵌入茶文化的灵魂——“和”。“和”的理念应是左右茶画创作的主线所在,只有在这个“和”的主线统领之下,中国茶画艺术才得以真正意义上的发扬光大。以心运笔,以笔画茶,以茶育和,以和生静,以静生悟,以悟而开茶画艺术之门,这是一条良性循环的创作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文化意义高等价值的茶画作品,也才能达到学术性与趣味性的和谐统一。  
 
    “境由心造”,茶境乃“和”之大境,营造这一大美之境,就需要一颗内蕴深厚,学养丰富的“心”,这个“心”是茶画艺术创作的源泉所在。如何营造茶境,是茶画艺术家首先面临的一大课题,她要求画家在重“技”的基础上更要发挥“道”的张扬,技寄于道,技道相依相存。一幅好的茶画作品,技法、构图固然重要,然更重要的是将画中的每一物象都赋于其特定的文化含义,画中的茶壶是茶文化的代言者,周围的人物、景物都是为茶境这一主题服务的,他们都是与茶相关的文化个体,多个的文化个体相依相融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载体,这个载体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茶画艺术作品。
 
    茶境的构成由人境、物境组成,人境就是品茶者的身份、品格以及品茶者的多少而构成的一种人文环境。(我的作品中多以僧人与隐士为人境),明代张源在《茶录》中也对品茶者的多少作了精辟的分析:“饮客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所谓物境:就是品茗时的客观环境,大到山野溪畔,小到茶屋、茶轩、茶亭;还有品茗的佐物(艺境),诸如:古琴、书本、木鱼、棋局、茶、茶灶等;再到植物配景,诸如:松、竹、梅、兰、菊、秋树、蕉叶、荷花等,都是营造物境的重要因素。在一幅茶画作品中,人境与物境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含义。如:画中置一僧人,僧人倚松而品茗,僧人、茶壶、松树,构成了一幅很简约的茶画作品,此作品中的每一个物象都代表了各自的文化特质,僧是禅的化身,松(松竹梅兰菊等,我谓之性情植物)所承载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旷达、清寂、正直向上的人格象征,茶壶恰恰融入了前二者的生命特质,是茶文化的化身,此三者自然地构成了“禅茶一味”的空逸、大虚、大和之境,“茶瓯尽禅味,松杉真法音”的落款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再如:于画面右下方画一隐士,以茶壶、古琴伴之,左上方探一枯枝,枯枝上立一小鸟,小鸟愚拙而可爱,鸟看人,人看鸟,人与鸟视线的对话完成了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人与哑然的生灵之间的相互关爱,相生相存的默契,了了数笔,体现的是一种茶文化润泽之下的人文关怀的“和”境。画面的大量布白也体现了简约之美,画面中的各个物象也都分别承载了自己的文化含义,而不是无意义地孤立存在,这也就以尽量少的用笔,完成了一个尽量大的思维空间,每一个物象在画中的体现都要为画面所表达的精神服务,做到以简取胜。营造茶画作品中的茶境,对于作者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极高的,如书法造诣、构图能力、文学功底等都制约着作品品位的高下。诸如此类画例太多,就不一一赘述了。茶境的营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只有认知了茶画艺术的起源、发展与现状,以及茶画艺术的灵魂所在,才能知道自己如何去将茶画艺术发扬光大,这是一个光荣的使命,每一个勇于探索的茶画艺术家都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责任编辑:润生)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茶文化 中国茶 品茶 茶壶 历史 品茗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茶人林治畅谈家乡茶文化
茶人林治畅谈家乡茶文化
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
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
贵阳普及茶文化系列活动走进社
贵阳普及茶文化系列活动走进社
爱上中国茶 爱上茶文化
爱上中国茶 爱上茶文化
茶文化的层次
茶文化的层次
茶文化的形成
茶文化的形成
茶文化社会功能到底是什么呢?
茶文化社会功能到底是什么呢?
茶文化精神内涵主要表面在哪些
茶文化精神内涵主要表面在哪些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
2015第六届中国(温州)国际茶
2015第六届中国(温州)国际茶
普洱茶原生态茶文化的内涵
普洱茶原生态茶文化的内涵
原生态茶文化的商业价值
原生态茶文化的商业价值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