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的道家是指形成于先秦时期的一个哲学流派,老子、庄子是其主要代表,它是道教的思想渊源之一。广义的道家则包含作为学派的道家和作为宗教的道教。
两晋时代,丹阳道士葛洪著《抱朴子》,对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思想作了系统的总结,建立了一套长生成仙的理论体系。南北朝时代,嵩山道士寇谦之、庐山道士陆修静、茅山道士陶弘景对早期的民间道教进行改造,使道教形成严密的理论、组织和斋仪戒律,并形成了上清、灵宝、楼观和南北天师道等宗派。两晋南北朝的道教思想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道教的终极目的是长生不死,理想是飞升羽化。道教既以“得道成仙”为可能,那么如何“得道”,便成为关键。为此,道教发展出许多修炼方术,如斋醮、符咒、炼丹、行气、导引、吐呐、服食等。服食又名服饵,是指服食药物以养生,是道教的主要修炼方术之一。道教服食之药有金丹大药,有金石、草木之药。而茶就是草木之药的一种,下能祛病,中能养性,上能延命。正是在养生延年这一点上,茶与道教发生了结合。
葛玄,世称葛仙翁或太极左仙翁,是道教灵宝派及阁皂宗所尊崇的祖师。葛玄15岁登天台山修道炼丹,“葛仙茗圃”是他留下的重要遗迹之一。茗圃位于天台山主峰华顶归云洞口,今遗址尚在,茶树犹存。
“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陶弘景《杂录》)。陶弘景是齐、梁间的著名道教理论家、医学家,隐于句容茅山,炼丹习道,在道教史上影响极大。
他学识渊博、著述宏富,曾撰《真诰》、《神农本草经集注》等书80多种。他从道教修炼的理论角度,提出饮茶能使人轻身换骨。
丹丘是今浙江宁海县天台山的支脉,丹丘子是传说中在丹丘修道的仙人。西晋道士王浮《神异记》记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于他日有瓯栖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虞洪在丹丘子的指引下发现大茶树。
黄山古名黟山,传说黄帝在此山炼丹修道,故改名黄山。丹丘子、黄山君是在丹丘、黄山修道的两位隐士,因饮茶而羽化成仙。
“苦荼久食,羽化”(壶居士《食忌》)。壶居士传说为道教的真人,又称壶公。羽化是道教术语,指飞升、得道成仙。显然,壶居士的“苦荼,久食羽化”,和陶弘景的“苦荼轻身换骨”,都与道教得道成仙的观念有着内在的联系。可见道教对饮茶早有深刻认识,并将其与追求永恒的精神生活联系在一起。使茶成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便是道教的首功。
魏晋时期,儒学式微,玄学勃兴。其时老庄之学传扬天下,士人以研老庄为事业,名士以谈玄而成名。玄学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经典,今人称之为“新道家”。 “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世说新语》)。王濛是晋代著名玄谈名士,尤喜饮茶,逢人来访则一定请来人饮茶。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表明孔子及儒家对“怪力乱神”不以为然。因此,“怪力乱神”与道教就有着天然的联系。两晋南北朝,广泛地流传着一些神仙鬼异的茶故事。
如东晋干宝《搜神记》记夏侯恺死后就人觅茶饮;东晋陶潜《搜神后记》记毛人向秦精示茗;《广陵耆老传》记广陵茶姥者,轻健有力,耳聪目明,发鬓滋黑。见之400年,颜状不改。吏系之于狱,姥持所卖茶器,自牖中飞去;南朝宋刘敬叔《异苑》记剡县陈务妻,好饮茶茗。宅中有古冢,每饮,辄先祀之。《搜神记》、《搜神后记》、《异苑》等书所载多为道教方术事以及古今神灵志异人物之变,旨在“发明神道之不诬”,带有明显的道教思想倾向。
道家与茶的渊源关系久远。道家清静淡泊、自然无为的思想,与茶的清和淡静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中国的饮茶始于古巴蜀,而巴蜀也是道教的发源地。道教徒很早就接触到茶,并在实践中视茶为成道之“仙药”。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