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来,每当我与朋友谈起中国茶道需要弘扬的时候,一般都会出现三种态度:质朴者略露不敢赞成之疑词;轻率者大发一知半解之浮论;忿嫉者散布肆口谩骂之谤语。
随着中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真正懂茶爱茶的人,这几年才开始多起来。至于“道”,也逐渐有些时髦和时尚起来,但总体来说,“明 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通俗一些来形容,就是知“道”的多,做“道”的少。真正“道”是什么,很少有人深入了解。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言:“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道”已经如此,如果把“茶”与“道”放在一起,暂且不说“行茶道,通茶道”,即使是“说茶道,明茶道”,也是十分艰难的一件事情,在人们心中产生很多“疑词”、“浮论”和“谤语”,是非常正常的,一点都不为过。
然而,几乎所有的人都赞成的一种说法是:日本人行茶道,中国玩茶艺。
一.茶道仪轨是茶道“现代化”发展的抓手
很多时候,人们能够欣赏茶艺,这已经是十分清净高雅的福份了。今天,许多城镇居民的休闲、商业人士的谈判、官场来往的斡旋等等,可能也会光顾一些不同层次和文化特色的茶馆,或具有茶馆特色氛围的会所,起码比成天吃喝要显得“文化”一些,也“养生”一些。在茶馆还可以轻松地打打牌,特色茶馆还有一些艺术小品、相声、曲艺等等招揽生意。所谓“茶艺”,也只是被列为一种“观赏”,并没有什么十分特别的。如果仅仅从观赏价值和感官刺激的角度来衡量,远远没有好莱坞“大片”等等来得实惠。
十几年来,我之所 以一直能够始终坚持开设一个茶道馆,不仅讲茶道,还要行茶道。原因很简单,就是“发现”。我发现中国人一定会需要中国茶道!中国人一定会需要中国茶道中所承载与融合的民族文化,并且,需要用这种文化来修炼自己、武装自己、改造自己、进化自己、升华自己……
我还发现,正如讲“太极”,行“太极”,无论你如何强记硬背,自持文化与文学功底多么丰厚,由于涉及到传统文化中大的哲学概念,本来就十分抽象、模糊,而且还必须“行解相应”,所以显得非常高深,理解起来无比艰难。但是,老百姓讲“太极拳”,行“太极拳”,却一点也不陌生。清晨,很多公园里面都会有成群结队的人,安宁整齐地随着音乐打着各种各样的太极拳!
于是,从去年开始,我静下心来,在传承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认真学习、挖掘、整理、实践各种代表中国茶道的茶道仪轨,带领学生一起探索相关的教学实践,并试图推广开来。十几年来,尽管我一直在学习、探索、研究和丰富“茶道”的概念、定义,比较研究中日韩各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的茶文化,特别是茶道文化的发展历史与文化特点,并在内部弟子和各大专院校,各种社会团体办的茶文化学习班上反复教学实践,但是,我觉得最需要抛弃的,恰恰是执著在概念与定义里面转圈圈,特别是,应当完全抛弃因为执著和僵化的概念,发动的任何争执而不能了悟。正所谓:“迷者每相争,悟者恆相资”。各有所见,各抒己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中国茶道走向发展与辉煌的道路!
二.理解茶道与茶道仪轨
茶道,一定是非常多门类和派别的,从目前显示的资料来看,就有来自密宗的金刚茶道,藏密茶道,大圆满茶道,大手印茶道,禅茶茶道,少林茶道;来自道家的武当茶道、太极茶道、混元茶道、八卦茶道、形意茶道;儒家的各种礼仪茶道;还有一些直接与地域结合的,如峨眉茶道,五台山茶道,蒙顶茶道、九华茶道、普陀茶道、中南茶道、青城茶道;与不同文化领域结合的茶道,如易茶茶道、道医茶道、中医茶道、书画茶道、琴棋茶道、诗书茶道;与不同功用结合的如,结缘茶道、内修茶道、供茶茶道、祈福茶道、消灾茶道;与不同派别结合的,如金蟾茶道、山水茶道、天仙茶道、舍得茶道、无我茶道、坐忘茶道、志远茶道、将军茶道、和谐茶道;还有与不同人名命名的茶道,如典型的日本里千家、表千家……等等等等,真可谓五花八门。
从茶道的概念上讲,其外延可以非常广,不仅可以包括冲茶倒水之茶道,甚至还可以包括种茶、选茶、配茶、制茶、存茶、品茶、赏茶、收藏等相关的道道,还可以包括茶屋、茶室、茶席、茶点、茶器、茶乐、茶诗、茶服等等之综合运用与巧适匹配之道。从功能划分来看,则大致可以归结为生活茶道、礼仪茶道、文化(含艺术类)茶道、修行茶道、特殊功用性茶道这样五类。
从茶道的文化内涵来看,茶道的本质是借茶修道。实际上,借茶修道这种方式,是一种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修炼,是东方文明永续传承中最璀璨的,有关天地生命的,有关心灵生态、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自然和谐的,将天地与人,将人的身心艺德灵合和归一并获得更高尚、更美好的生命体验与文化修炼与。
从文化历史发展与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人越来越希望有一种在复杂变化的工作生活中,能够十分方便地体验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融合各种文明成果的文化载体和表达方式。因此,中国茶道,这种借茶而修道的内涵,就会不断丰富和发展,就会不断融合和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特色和流派,使借茶而修道的茶事活动,能够融合道武医艺、文史哲理、琴棋书画,从而真正成为一种文化修炼,使人们借助这种文化修炼达到高度的文化自性与自觉,使人得到高尚、美好、健康、幸福的生命境界。
本质上,这种借茶事活动而展开的各种文化修炼,是一种“求是、求真”的文化修炼,是一种从根本上去除执著而显现自性,从而在心性层面获得“解放、自由与光明”的文化修炼,要求修炼者将天地生命间一切融入茶室与茶席,融入一茶、一水、一壶、一杯,一举、一动,泯识显智、自性观照、了了分明、应用无染。并果真能够推演至生活中,时时处处无所住著、心辄了了、运用神速、妙符实际,再进而推演到工作各个方面,行解相应、事理交彻、觉照交融、圆融无碍,在获得人生的觉悟与智慧的同时,坚定自性、承担责任、勇猛精神、无私无畏、奉献社会、不辱使命。
通俗一些说,不论你如何去理解或定义茶道,也不论是何种茶道,都有其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茶事活动规范、规程,以及在这种规范与程式要求下的茶事活动本身,人们把这种符合一定规范和程式要求的茶事活动,并且是借茶修道的茶事活动,就叫做茶道仪轨。
严格一些来说,茶道仪轨: 是借助一系列符号化的象征手段,构建一套严格规定的,极具神圣和庄严的程式,使仪轨修炼者通过长期习惯性地、自觉或不自觉地浸泡在这种能够带来身心灵感悟与震撼的综合气氛与环境中,逐渐培育出一种浓厚的文化修炼感情和文化信仰,真正能够长期持续地体会那来自身心、艺术、文化、精神、品格、灵性等方面的全面通达、释然与自由解放,并终于能够在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心辄了了,无所住著,运用神速,应物自然,妙符实际。
早先的人们,其实是用舞蹈来表示仪轨的。仪轨是宗教的摇篮。
茶道仪轨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物象仪轨,即向天地万物、民族文化、祖师、上师、引导师、师长、前辈、友人(包括主客之间)诚献茶水之后再诚献各种物品,包括礼品或供物。如果是供献给佛祖、祖师等的供物,则可以是在圣地圣像前供灯、供香、供火、供水、供花、供物等。茶道修炼者之间进行茶道会交流,或作为礼仪交往的时候,可以综合运用各种茶道席的设计,以达到物象仪轨的基本要求中,融合下面其他几种不同仪轨的部分内容,以完成各种不同风格的禅境、艺境、意境和灵境等等。
第二类是示象仪轨,较高层次 的仪轨,指在表达对天地万物、民族文化、大成就大贡献者的崇拜、敬畏和祈祷等感情时,将一些礼仪规范化、符号化、象征化,以增加礼仪的崇高性和神圣性。
第三类是艺象仪轨,在第一种和第二种仪轨中,通过娴熟的茶事技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意境环境和综合气氛,表达出东方茶道文化独特的各种技艺和创意。意象仪轨运用娴熟并在比较高的特定艺术文化层面,往往可以激发出很多即兴灵动的超水平发挥和表达,是很多文化艺人比较难得的艺术升华和文化修炼的独特方式,大多时候都是与其他几种仪轨综合使用并激活灵感,创造很多一生都不可复制的“偶得”。
第四类是意象仪轨,它是超越了一般形式的礼仪,是高层次的茶道仪轨,它是一种规范化可持续的文化信仰与身心灵的修炼程序,是茶道修炼者发自内心深处的对光明与智慧的理性认可,也是茶道修炼的实修精髓。
意象仪轨有三个基本层次:
第一个层次“循规蹈矩”,也就是能够按照严格的规矩完成规定程式,包括所有有形动作规范和相应的心里意识和情绪取向规范,完全形成潜意识层面自然而然的“戒持”内涵。
第二个层次“恪守义理”,彻悟中国茶道精神,从深层次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能够真正做到去执存性、无私无畏、全心全意地利他为人。能够将所有中国茶道的观念精髓融于仪轨之中,在观修仪轨的过程中,身心灵得到全面的光明与智慧沐浴。
第三个层次是“合一修行”,也叫“至淳修行”,很接近“专一修行”的那些要求,也很象佛教中的某些“法供”。它要求茶道修行者摆脱俗务,拒绝外界干扰,按照茶道修炼要求的特定方式修道、修心、修身。并且,将这种修炼的心态移植到个人的行走坐卧及工作、生活方方面面,包括睡眠,在不知不觉中浸润潜意识,打通元意识,满载神性的光芒。一般认为,意象仪轨不仅要有创意的禅意禅境,包括类似茶道曼陀罗的圆融法象,还必须随时创意出动态的连续不断的圆融法轨。茶道修行者所行所说,无不自在圆融。
第五类是灵象仪轨,在道学里属于“极虚极灵”的境界,在佛学里属于“有为法”与“无为法”通用无碍的境界,是那种“自性观照,了了分明”、果然能够“常见本性,应用无染”,并在日常生活中,“随问而答,随境而作,无所住著,运用神速,巧叶机宜,妙符实际”,是“事理交彻乃能造极”的勇猛精神和大智慧与能力品质。另有专述。
之所以上述各种茶道仪轨,都用“象”来表述,从“物象、示象”,到“艺象、意象和灵象”,是因为各种茶道仪轨的修炼中,都必须以“观照”,或“觉照”,作为修炼的核心内容,而这种观照力的成长一般用“象”来表述。
一般来说,太极法舞(可以从精修太极拳之后,即“着熟、懂劲而阶及神明”之后,可以进入忘我、无我、无拳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一种自然太极灵动,亦类似“心印情画”的描述,本质上是“有意无意是真意”的一种真情真意艺术表达,是超脱思维意境的心灵自在意境之表达)或禅密法印的修炼到了最高层次之后,如果茶道仪轨修炼的上述前四个层次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然、自在和恬淡,心境纯净湛然,心灵超脱解放,同时又能够事事洞明,随机应变而无过无不及地妙慧平准(所谓上善治水:本能地运用神速、应物自然、妙符实际,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时候,灵象仪轨就能够活灵活 现地表达出来。最近我专门设计了一种表达方式,起名叫《醒觉明真》,是基于2010年8月在中央音乐学院29届世界传统文化音乐节上,我主导设计的《醒》来进一步完善提升的,吸收了“法供”的仪轨表达和场面排场要求,还结合了传统文化里面诸多精髓,十分殊胜,只要条件成熟,就可以向世人展现。这种表达方式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与现代音乐,包括交响、合唱、古琴等民族特色音乐,尤其注重利用编钟、磬、鼓、长号等,营造出一种极具神圣灵动的环境,而灵象仪轨演进的时候,“慢不呆滞、快不散乱、意气相连、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神气鼓荡、神韵相融、动静自在、禅境悠长、运化八方、活灵活现……”,如果将仪轨表达在自然生态的天地之间,可以创意出各种十分美妙气势宏大的传世经典……,成为世界人们理解我们东方文明、沐浴神圣的灵性光明与智慧的一种比较殊胜的途径。
三年前,我根据师传茶道仪轨修行,融合了太极、吟诵、古琴和相关的文化修炼内涵,将原本不分离的“道、武、医”,重新和合归一,并结合现代需要,融入“文”、“艺”的实际需要,创立了中国茶道文化修炼的基本标准,包括九个段位的基本考核体系。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一直在等待适合中国茶道仪轨重新进入千家万户的机缘,寻找对民族文化有大发愿、资源条件具备的大功德,同时,我们一直埋头聚集各路英才,打造良好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基地,精心培养未来可以担当的中国茶道师。2011年10月,党和国家大力推进我国我民族的文化建设,从文化自性、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的高度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可见我们将中国茶道定义为文化修炼,成为文化自觉、文化自性和文化自强的抓手之一,我们感到时机比较成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这个东风,就是举起大旗的帅才、将才和各种专业的大器之才。
举一个小例子,比如我们上述各种仪轨的修炼和表达,都需要符合仪轨修炼要求并经得起考验的音乐,包括唱诵、吟诵等等;需要契合不同仪轨需要的香、服装、道具、法器等等。最近我还专门为太极法舞法供仪轨设想了一套完整的音乐匹配,还有专门的24气节与情绪疏导法舞的太极配器音乐。但是这些都需要专门的队伍和人才、资金等条件来完成。
三.茶道仪轨修炼的基本要求
茶道仪轨,是属于“茶道”这种特殊的文化修炼设计的,是修炼者自己或共修,围绕茶道精神来展开的,不是为了“观赏”和“表演”使用的。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在仪轨程式中做到“入静”,这是所有茶道必须完成的基本要求,我们提出的茶道仪轨修炼九字真言,即“敬、净、静;和、合、和;真、正、臻”,则是比较系统地描述了通过茶道仪轨来学习和体验茶道的境界与进阶要求。当然,很多时候,为了演扬茶道,为了同道交流,为了接引大众,适当地使用茶道会的方式,演扬茶道仪轨,让不了解茶道仪轨的大众有所接触和获得感应,也是很有必要的。茶道既然是属于文化修炼的,就可以适当融合艺术表达的需要。当然,这也是有一定规矩的。
1. 茶道仪轨的基本要求是观照并总持“放松与警觉”
一般来说,行茶事的相关仪轨过程中,关键两点需要特别注意:第一是放松,第二是警觉。一旦放松不再紧张之后,你就很容易见到自己的本元心(打通元意识,发现“自性”),但这时,必须还要用警觉之心去观照它,保任它,总持之。
在所有茶道仪轨的修炼之中,上述的“观照”,并保任它,总持它,是修炼中极其重要的秘诀。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观照?就是用空性智慧的眼光,像旁观者一样看着你的身体、行为、思想、情绪、念头,正所谓“妄念虽起,知而莫随”,即看看它们是否如法,看看自己有没有执幻为实、生起执著,特别需要看看自己是不是“关注”过多过度,是不是“专一”过度过多,有没有做到“无所住著”,有没有做到“应无所住,以生其心”。如果能够做好这种客观的“观”,才能产生智慧的“照”,这就叫做观照。这里面包含了很多“觉察”(针对对烦恼)和“觉悟”(针对被教条、经验等束缚的所知障碍)的智慧,即我们经常讲的“自觉”。当然,反过来,我们很多人一说放松,一说宁静,就又产生安逸散乱或昏沉呆滞之心态,我们经常把这种心态统一称作“懈怠情绪”,还有一些人,连坐在那喝茶都要闭上眼睛,你跟他讨论问题,或者与别人研究讨论,他会在一边闭目,似听非听,好像自己很超脱,实际是出现“混混”的心态和貌相,让人啼笑皆非。这当然需要上师不断加以纠偏,一般来说,出现以上情况的,可能是因为从来没有在自己心性层面培育出人生的楷模和标杆,没有启动自己原本就有的生命的正向导航系统,类似在佛学体系里类似修“本尊”佛慢和威仪不够等原因。需要大家十分小心的是,这种“懈怠情绪”一旦悄无声息地滋长出来,就会在你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出现懈怠,比如工作懈怠、学习懈怠、生活懈怠、婚姻懈怠等等。
由此,当我们在小心防止虚假、浮躁、狂妄、攀比、好胜、骄慢、霸道等等意识情绪蔓延的同时,同样需要小心“懈怠混混”的意识情绪。最好的意识情绪状态,是需要修炼出来的,就是我们讲的适度放松与警觉并存“观照”意识情绪心态,如果一个人从小就修炼出这种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运用在一生的学习学业上,就一定是一个大成就者。因为只有在这种意识情绪心态下,才能真正懂得“物含妙理总堪寻,事事洞明皆学问”。据说,西方和欧洲最前沿的心理学,就在研究人的一生如何建立一种可持续的学习心理情绪,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那种永远充满激情不会磨灭的热爱。人的一生,如果找到这种甚至是偏执的热爱,就一定会成功!这是西方现代科学、生物、社会、人文、心理等学科研究的成果。中国人不这么傻,不是去“寻找”自己的真爱与热爱,而是通过修炼出一种超脱的“观照”能力,然后时时处处无不在学习和感悟,最后成为圆融通达的圣人、真人。这种人,不管干什么行业,干什么职业,干什么职位,干什么工作,处理任何事物,都在热爱当中,正真的做到“革命战士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2. 把握适度 的“放松与警觉”
如果你能把握好放松与警觉之间的“度”,踏准真心生理和生态元意识的“节奏”,就能果然体会修行的真正诀窍。我们提倡茶道仪轨修炼,并且最少要有一个半小时以上的放松、安然、安住、自在,就是这个用意。当然,5个小时以上的茶道仪轨入静修炼,就一定非常入定入心了。修炼茶道仪轨的时候,你不够充分放松,肯定持久不了,而没有基本的警觉,就一定会东倒西歪,你想昏沉呆滞也不可能。如果茶道仪轨过关了,修炼茶道的“坐忘”(包括一整套涉及“无念、无相、无住”的修炼方法)就有了基本基础,哪怕是平时不经意间的冲茶倒水,也会圆融无碍,自然得体,没有丝毫做作,也不给人懈怠散乱的感觉。一旦你的心理状态能够长期保任这种仪轨中修炼出来的仪态,就是最有效的修行方法之一了。这实际非常接近密宗里面的“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和“般若三昧”。
3. 静态“入静”与“过度性入静”
通常,“入静”是比较困难的,初学茶道仪轨的同学,开始学习“静态入静”,然后学习“过度性入静”,再进入“动态入静”就比较容易一些。静态入静的学习方法有很多,比较浅显一些的比如禅茶文化里面的世间禅(四禅、四空定等)、出世间小乘等,深入一些的有大乘一乘等等,总是以“三无”作为根基(无念、无相、无住)。一般来说,茶道仪轨修炼初期,先体会茶道仪轨的程式和引导,进入一种放松性的入静状态,然后逐渐体会静态入静。等静态入静功夫逐渐建立起来,就可以在茶道仪轨过程中体会过渡性入静。当然,最后一定要修成动态入静,才有实际。
4. 正确把握入静中的“无念”与“空明”
《六祖坛经》中提到“无念为宗”,其实六祖的“无念”是证得了实相后的无念,他的心中连“无念”的念头都没有,但同时他的真心又会随缘生起妙用。凡夫的无念,多半是无记和顽空。要知道,“莫道无念便是道,无念犹隔数重山”。不能单纯地追求无念,要提起正念,安住于湛然空寂当中,同时用智慧光明观照诸境,生起警觉。喝茶时,熄灭显意识中的诸多识见情绪和妄念,包各种括思维逻辑和分析,安住于本元心,通达元意识,用警觉去灵明自在地品味茶的香、甜、甘、活、定,品茶的同时品味自己那颗清净的心。行茶道仪轨的时候,也是同样的觉受。当你警觉并放松、明空双运的时候,六根便生起了妙用。生起妙用的时候,才能“炼神还虚,炼虚还神”,才能“极虚极灵”,才能“泯识显智”转化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包括一切智、一切种智等等。
心的本体就是真心,它是本来清净的。实际上,“清净”的概念也要抹去,真心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真心的“相”是湛然空寂的,这种湛然空寂是一种智慧的光明。是可以终于通达了悟“世间一切皆虚幻无常,没有独立永恒存在的实体”这一真理的。但是,真心又不仅仅是空寂。停留在这种认识和修炼层面,就必然进入顽空和无记的“懈怠情绪”,成为世间的各种“混混”人才。所以,我们茶道的修炼中,始终强调一种专注的修炼。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专注呢?当然,绝对不是执著的专注!不是一种极欲驱使下的专注,不是那种封闭紧缩的专注,不是那种象赌徒因为刺激和紧张带来的专注,不是那种玩惊险玩刺激带来的专注,不是那种玩机巧玩滑头带来的专注,不是那种好胜计较带来的专注,等等。而是一种叫做“极虚而带来的极灵”的专注,“极虚极灵”就是放松与警觉最佳尺度的把握与持续性的保任。很像密林中觅食的猛虎,也像高空这两个盘旋寻找野兔的老鹰,它们必须在每一分每一秒,都让心灵生起“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