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茶道理论研究和实践:
2、林资尧(1941—2004),字易山,曾任台湾中华民国茶艺协会秘书长,后转任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秘书长,长期致力于国际茶文化交流和茶道教学,尤爱茶礼,促进茶礼生活化、社会化。尊礼古圣先贤,曾有祭孔、祭神农、祭屈原、祭陆羽等茶礼;体现大自然的运作、时节的更替,创作四序茶会;后来又创五方佛献供茶礼、金色莲花茶礼、郊社茶礼,为中国茶礼的建设开拓有功。
3、蔡荣章自1980年以来长期致力于现代茶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其夫人林瑞萱主持坐忘谷茶道室,夫妇俩志趣相投。蔡荣章著有《现代茶艺》(台湾中视文化出版社1984)、《茶道教室》(台湾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茶道基础篇》(台湾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3)、《说茶之陆羽茶道》(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茶道入门三篇》(中华书局2006)等,林瑞萱著有《心经讲义——茶道精神领域之探求》(台湾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1989)等,夫妇合著有《现代茶思想集》(台湾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2000)等。蔡荣章、林瑞萱夫妇为中国当代茶道的理论和实践做出重要贡献。
4、范增平出版了《台湾茶文化论》(台北碧山岩出版社1992)、《茶艺学》(修订版,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2)、《台湾茶艺观》(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3)等,吴智和出版了《中国茶艺论丛》(台湾大立出版社1985)、《中国茶艺》(台湾正中书局1989)等。张宏庸出版了《茶艺》(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7)、《台湾传统茶艺文化》(台湾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等。
5、澳门的罗庆江在《“中国茶道”浅谈》(《农业考古》2001,4)中对中国茶道概念的阐述以及对茶席设计都有一定的探索性。
6、大陆方面,在茶艺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上有突出表现的则有吴觉农、庄晚芳、张天福、童启庆、陈文华、余悦、林治、丁文、袁勤迹等。
7、庄晚芳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杂志上发表的《茶文化浅议》一文中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8、张天福深入研究中外茶道、茶礼,于1996年提出以“俭、清、和、静”为内涵的中国茶礼。他认为:茶尚俭、勤俭朴素;茶贵清,清正廉明;茶导和,和衷共济;茶致静,宁静致远。
9、童启庆出版了《习茶》(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生活茶艺》(金盾出版社2000)、《影像中国茶道》(浙江摄影出版社2002),为现代茶艺、茶道提供了范式。
10、陈文华不仅在《长江流域茶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中国茶文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等著作中,对茶艺、茶道概念和特征、精神作了精要的阐释,而且还发表了《茶艺·茶道·茶文化》(《农业考古》1999,4)、《论中国茶道的形成历史及其主要特征与儒、释、道的关系》(《农业考古》2002,2)、《论中国茶艺及其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地位》(《农业考古》2005,4)等论文,进一步对茶艺、茶道进行理论阐释。
11、余悦在《中国茶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中对茶艺、茶道概念、茶道与儒道释的关系等作了精要的阐释,他在《儒释道和中国茶道精神》《农业考古》2006,5)、《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农业考古》2006,2)、《中国古代的品茗空间与当代复原》(《农业考古》2006,5)等论文中进一步阐释了茶艺美学、茶道精神。
12、林治的《中国茶艺》(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中国茶道》(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中华茶艺集锦》(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茶道养生》(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对各类茶的冲泡技艺、茶艺六要素美的赏析、茶艺美学基础、茶道精神、茶道养生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3、丁文在《茶乘》(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9)中对茶道与儒释道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袁勤迹通过实践来诠释现代茶艺,她的《龙井问茶》、《九曲红梅》、《人淡如菊》等茶席设计及表演已成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