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茶馆,列长案,茶叶与水之资,须分计之;有提壶以注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汉人少涉足,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厕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裙、就广坐,作茗憩,与困人走卒杂坐谈话,不以为忏也。然亦绝无权要中人之踪迹。”——《清稗类钞》将世俗茶道之况描述得细致入微、生动活泼。
茶作为特色礼,人情往来靠它,挖门子、搭桥、铺路也用它。机构重叠,人浮于事。茶虽洁物亦难免落入染缸,常扮演尴尬角色,借茶行“邪道”,罪不在茶。在广州,“请吃早茶!”是商业谈判的同义语。一盅两件,双方边印边谈。
茶入江湖,便添几分江湖气。江湖各帮各派有了是是非非,不诉诸公堂,不急着“摆场子”打个高低,而多少讲点江湖义气,请双方都信得过的人物出面调停仲裁,地点多在茶馆,名叫“吃讲茶”,“致清导和”原本即为中国最早的茶道精神。茶入社区,趋向大众化、平民化,民国年间的北京茶馆溶饮食、娱乐为一体,卖茶水兼供茶点,还有评书茶馆,茶客过茶病又过书痛;有京剧条社,唱戏者有专业演员也有下海票友,过茶瘾又过戏瘾;有艺茶社,看杂耍,听相声、单弦,品品茶,乐一乐,笑一笑。
总之,一个小茶馆就是人间社会的缩影。
茶已是俗物,日行之必需。客来煎茶,联络感情;家人共饮,同享天伦之乐。茶中有温馨。茶道进入家庭贵在随意随心,茶不必精,量家之有;水不必贵,以法为上;器不必妙,宜茶为佳。
茶作为俗物,由“茶之味”生发出各种茶道,有官气、有霸气、有匪气、有江湖气、有市侩气、有脂粉气、有豪气,这一切都发端于“口腹之欲”,其主旨是“享乐人生”,为了学问完整些、系统些,我们可概称为"世俗茶道"。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