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已有“茶膏”其名。北宋名臣陶谷在《茗荈录》中有“缕金耐重儿”一条:“有得建州茶膏,取作耐重儿八枚,胶以金缕,献于闽王曦。”建州即今福建省建瓯市。以建州茶所制的茶膏称“耐重儿”,可见具备一定的重量;而且还在外面用金缕装饰,可见贵重。
清代开始出现“普洱茶膏”。乾隆年间的中医学者、本草学家赵学敏所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写道:“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又说:“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研敷立愈。”
不同于宋代的大锅熬煮法,也不同于清代宫廷借鉴酿酒工艺中的厌氧发酵法,对茶叶进行发酵,再反复榨汁取膏的方法,现代的普洱茶膏采取低温萃取、低温干燥工艺,使普洱茶膏更具天然药物的特性。所亲见的云南大理等地的茶商,手提包里往往带有一枚黑色的茶膏,遇到紧急情况时当作救命药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