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小青柑茶膏 > 茶膏茶粉 >

茶膏史话

时间:2018-07-19 10:02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浏览:
我国普洱茶膏制作始于五代十国时期,史籍《十国春秋》就已记载南唐时期(公元937年前后),有贡品茶膏生产。 云南土司以云南乔木大叶种茶叶为原料,采用大锅熬制的方法,小范围制作,形成普洱茶膏雏形。 最初的普洱茶膏,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接
 
   我国普洱茶膏制作始于五代十国时期,史籍《十国春秋》就已记载南唐时期(公元937年前后),有贡品茶膏生产。
 
   云南土司以云南乔木大叶种茶叶原料,采用大锅熬制的方法,小范围制作,形成普洱茶膏雏形。
 
   最初的普洱茶膏,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接受,成为上层贵族(包括活佛级以上的僧侣、宗教领袖)享受的特权物品之一,民间则禁止流通。之后,清朝皇室开始注意这一现象并接触普洱膏。1729年(雍正7年),云南普洱茶团茶和茶膏开始向朝廷进贡。到乾隆年间,清宫御茶房开始制作普洱茶膏。御茶房在生产工艺上做了很大改进,普洱茶膏由贡品变成宫廷制品。
 
   宫廷制作的普洱茶膏成为茶中珍品,始终没有在社会上流通。能够得到它的只有一个途径,就是皇帝每年拿出一部分赏赐有功大臣,而得到的大臣也轻易不舍得使用,只是把它当成高级药材存放,一旦身体不适时才拿出冲饮。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作为礼品赠予到访的英国使团。当时英国人不知此为何物,把它封存起来。据说,这批茶膏现仍存放在大英博物馆。
 
   辛亥革命后,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随之终止,制作方法也失传。虽然后来民间也曾出现过一些茶膏制品,但基本上都是沿用云南土司大锅熬制的方法,与皇宫御茶房的制作有非常大的区别。
 
   茶膏有哪些使用价值
 
   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最佳。据海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研究,普洱茶膏其保健功能主要体现在: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改善微循环,抗衰老;具有显著的醒酒功能;具有抗疲劳作用;对亚健康状态有调整缓解作用。
 
   《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非常严谨的著作,它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另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作者赵学敏是清代一位治学严谨的药物学家。他出身官宦之家,其父知医,本人自幼爱好医学,勤于钻研。他曾开辟药圃(即养素园),亲自种药,以获取直接经验;同时,又遍游各地采访药物,善于向地方民间医生吸取经验。他一生著述甚丰,大约有十几部专著。但可惜的是,至今只有《本草纲目拾遗》和《串雅》两部留存,其余十几种都已佚失。
 
   《本草纲目拾遗》采录药物921种,其中716种药物为补充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未收录的民间草药,其余则是对《本草纲目》所叙述草药形态、主治不够详尽之处加以补充,或纠正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讹误等。更重要的是对《本草纲目》中的欠妥和错误之处加以订正。如《本草纲目》中说,粉锡(铅粉)辛寒无毒,赵学敏则指出有妇人“服铅粉致死,手足皆黯。”说明铅粉有毒,纠正了这一错误。另外,赵学敏对于《本草纲目》中分类不恰当的都加以订正。
 
   《本草纲目拾遗》所引据的医药书达282家,引据的经史百家书目也达343家,包括当时罕见的钞本和珍秘本。如汪连仕的《采药书》,李草秘《海药秘录》、《百草镜》,王安卿的《采药志》等。另外,该书附录了一些方剂,还辑录了很多嘉庆以前的医学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纲目拾遗》打破了中医药只强调“国粹”,拒绝外部(指外国)的成就,破天荒地第一次将国外的一些草药(相当于现代的进口药)介绍给了国人。如金鸡勒(即金鸡纳皮)、东洋参、西洋参、鸦片烟、日精油、香草、臭草、烟草等。可见,赵学敏不是一个封闭的学者。其开放的心态足以令当今的中医药学者汗颜。何况,他又是处在乾隆时期极其封闭保守的国度。
 
   专家指出,普洱茶历来被视作可饮可藏的古董,清宫御用茶品一直以来都以文献记录,民间流传较多,但实物寥寥,有幸品饮者甚少。
 
   中国著名作家鲁迅一生无多大爱好,除了抽烟之外就是饮茶,其珍藏数十年的清宫普洱茶砖更是被人们竞相以高价买下,该茶砖为鲁迅后人周海婴所藏,装在一个龙纹图案的黄织锦缎匣内,茶叶被压成长宽各2厘米的正方形,厚度约0.5厘米,正面有极精细的花纹,每块整砖约3克重,其中24快完整,加上一些散块,约重140多克。广州茶类鉴定专家陈锦源说,这些茶砖是将茶叶熬成糊状,滤去茶渣、蒸发水分,提炼出的茶叶注入模具压制成形后再烘干而成,非一般民间作坊能生产,再加上茶砖的氧化程度、精致的花纹和包装物,距今一个世纪应无可争辩,而此茶砖已成为茶膏,就像即溶咖啡,冲泡后将逐渐溶化直至消失。
 
   周海婴回忆说,每逢过年过节吃完大餐后,只要感到肠胃不舒服,母亲许广平就拿出一小块茶膏,泡给他喝,不舒服的感觉就消失了。
 
   周海婴说,母亲许广平1968年因心脏病发过世,这批清宫普洱茶砖的来历就成了永久的谜。他认为,茶砖的来历可能有两种:一是鲁迅的叔叔曾在清廷担任监斩官,由宫中带出;二是许氏家族曾任清廷官瓷的监造,与宫中关系密切。
 
   注:据史料记载,御茶房加工普洱茶膏工艺非常复杂。原料选用的是指定的云南六大茶山大叶种茶,经过186道工序,72天的周期。成品除了口感润滑厚重,入口即化,沏水后汤色浓艳,呈宝石红和玫瑰红色彩外,最重要的是它的特有药效成分。
 
   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为中国清代著名药学家,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正式纳入其中。这是我们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
 
   随着前几年市场的需求,制茶业采用先进生物科技方法,已复原出清朝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研制出普洱茶膏系列产品,成为保健、收藏两相宜,使用、欣赏两相益的茶中珍品。
 
(责任编辑:润生)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制作普洱茶 云南普洱茶 茶马古道 制作方法 六大茶山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普洱茶膏之抗癌的潜在功能
普洱茶膏之抗癌的潜在功能
不同茶膏的感受
不同茶膏的感受
普洱茶膏的茶色素具有潜在的降
普洱茶膏的茶色素具有潜在的降
茶膏转化的秘密
茶膏转化的秘密
清代皇家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
清代皇家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
普洱茶膏陈皮枸杞茶
普洱茶膏陈皮枸杞茶
蜂蜜普洱茶膏
蜂蜜普洱茶膏
玫瑰普洱茶膏
玫瑰普洱茶膏
枸杞普洱茶膏
枸杞普洱茶膏
普洱茶膏冲泡提醒
普洱茶膏冲泡提醒
巧遇象明古茶膏
巧遇象明古茶膏
普洱茶膏的美容功效
普洱茶膏的美容功效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