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初年,雍正皇帝也将这种茶膏调入皇宫做为贡品。茶膏的制造,直接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旧址在乾清宫东庑)。并且在制造技术上做了十分大的改善。或许,正是由于这一点,才使得当时的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纳入其间。这是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
由于它的出产值很少构成,平民百姓极难得到;二是封建社会的皇权认识,既皇室使用的物品绝不允许在民间流转,显现出一种登峰造极的等级观念。特别是在清朝乾隆年间今后,除了宫殿御茶房,没有发现第二个生产普洱茶膏的当地。在清朝,可以得到它的仅有路径,是皇帝每年拿出很少有些恩赐身边有功大臣。而那些得到恩赐的大臣也容易不舍得饮用,把它当成高档药材寄存,只是在自个和家人偶感身体不适时,才拿出来饮用,以到达驱病和强身之成效。这种作法实际上现已超出普洱茶膏自身的价值,赋予更多的等级颜色,是一种权力与地位的标志。1925年,清朝皇室崩溃,普洱茶膏的制造也随之停止。
今天有幸在荣宝斋见到一款清宫著录的的百年老茶膏,先看包装颇有考究,茶膏以长方形纸盒为主体,外包装名黄色缎子,盒盖面印有赤色正龙纹,盒内装着小茶膏,上下叠落摆放,每行由等距的笋衣为原料,加工成长方条于每层茶膏下做距离,用于防潮,加固,再以长方形黄陵纵向做距离,以避免茶膏彼此碰撞而碎裂,茶膏最上层应附黄陵面说明书,盖上盒盖,将骨质别子刺进扣鼻内,与说明书一起呈横向拉力的作用,以进一步稳固茶膏在盒内的稳定性。皇帝有时也会拿出少数的茶膏恩赐王公大臣,或外国青鸟使,已示恩宠,民间绝无此茶品上市。此款普洱茶膏,膏体平滑细腻,外表赋有光泽,外型呈四方委角形,上外表上中心为团寿字,四角偶以蝙蝠纹装修,图画布局疏密均匀,斑纹规则,纹样呈阳文,与茶膏表平面构成明显的凹凸感,具有共同的美感,与清代贡品中的普洱茶膏如出一辙,而附有的原包装盒的内原料,图画,颜色,以及盒内留有的笋衣,也与清代贡品中的普洱贡茶膏的包装盒也竞相一致。如此可见,这些附有包装盒的普洱茶茶膏,系为请光绪朝(1875~1908)云南进贡的茶膏,至今已有100余年。
如今咱们所能喝到的普洱茶膏,通常汤色都有点混浊,呈暗赤色,并带有很多的沉淀物和悬浮物,无通透感(大锅熬制的茶膏绝大有些归于这种),一品,更短少一种厚重感,一种滑润度,这是由于膏内含物质太少。原以为超越陈化期的茶膏,在其内涵物质转化结束后,随同所含结晶水的蜕变,茶膏的质量会呈降低的趋势,膏体也会发生风化戓霉变。却未曾想到此款百年老茶膏通过年月的洗礼,膏体外表在很大程度上现已有所碳化,膏体外表泛出一层白霜,表明已有一段出产时刻,并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刻愈长。此款茶膏外表就有一层厚厚的白霜,由此可见年份真的现已很长远,接着咱们很盛大的品了一下此款茶膏,咱们放了2-3克的量,发现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很少,萃取的环节对比谨慎,质量较好,此茶膏的醇厚度极强(内含物质多)、且滑感甚佳(果胶含量高)、有淡淡的一股中药香(沉香)。进口即化、生津极快,口感上仍具有生茶的霸气,还很有性情,耐泡度也很高,回甘耐久。
此藏家活着时就十分热爱普洱茶,代代相传,一向保留至今,是款难能可贵的普洱茶膏珍藏品。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