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不产茶,但却不影响北京人对茶的热爱。老年间的北京城,要说是人人喝茶一点都不为过。皇亲贵胄,自有他们的一套茶文化。茶器具上,讲究“杯用宣德瓷,壶用宜兴砂”。茶品选择上,则是“冬天喝普洱,夏天喝龙井”。总之一句话,只要沾上皇家,那就一定要讲究到极致了。
至于北京老百姓,一水儿喝的是花茶。别看不够讲究,但也绝不将就。其中自有门道说法,更是饱含了浓浓的人情味儿。如今,京味儿茶文化中的很多物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它们身上承载的北京茶文化,却应该永不褪色才是。
水汆儿:老北京“热得快”
在老北京人家庭中,以前大都备有一件“水汆儿”。它细长而瘦高,身材十分苗条。质地一般是薄铁皮,讲究人家则是用铜打造。下面封底,上面敞口处铆有一个长长的铁把儿。水汆儿一般高二十厘米左右,筒径六七厘米。这个大小倒不是著名设计师的杰作,而是按照以前的煤球炉子大小来决定。
在蜂窝煤普及之前,北京人普遍烧的是煤球炉子。这种炉子不是只为冬天取暖,更是承担着如今燃气灶台的职责。因此,老北京的煤球炉子一年四季都在工作。它也成为了北京家庭中,必不可少的物件。至于“水汆儿”,则是和煤球炉子搭配着使用的烧水器具。《现代汉语词典》里有“汆子”词条:
“烧水用的薄铁筒,形状细长,可插入炉子的火口里,使水开得快。”
确实,水汆儿比洋铁壶烧水确实能快不少。
在老北京的家庭中,必须要给串门儿的客人沏茶。自家茶叶好坏姑且不论,客人渴与不渴也不重要,这杯茶是一定要沏。这里的茶,已经不是简单的解渴饮品。为客人奉茶,成为了北京人居家的礼数之一。茶与礼,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随着客人落座,一杯香茗就要奉上。显然在这样的场合之下,洋铁壶的烧水速度就显得太慢了。水也烧开了,客人估计也该告辞了。这时,方便快捷的“水汆儿”就派上了用场。烧上一汆儿水,马上就可以为客人泡茶。老北京的“水汆儿”,其实就相当于今天家中的“随手泡”电水壶了。
“水汆儿”之快速便捷,背后反映的是老北京“客至茶到”的理念。北京人待客,讲究的就是周到细致。一杯茶,里面蕴含着浓浓的人情味儿。一件“水汆儿”,承载着对客人的周到用心。北京城所孕育出的,是一种暖心的茶文化。
大碗茶:老北京“功能性饮料”
说起京味儿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可以说是代表作。的确,大碗茶是很多老北京人的美好记忆。有时候,这种回忆甚至升级成了乡愁。它虽是下里巴人的饮茶方式,但却又是北京茶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年卖大碗茶的小贩,可以说遍布了街头巷尾。除去城里,在奔往京郊的各条要道之上也设有茶摊。沏大碗茶的器具,不是景德镇的细路瓷器,更不是宜兴的紫砂,而多是北方窑口烧制的大瓦壶。老舍先生话剧《茶馆》中,就有这样的对话:
秦仲义 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
王利发 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
大茶壶,到街上买热茶去!
秦仲义 你等着瞧吧!
这里王掌柜要挑着的大茶壶,就是卖大碗茶的器具。王利发是茶馆的大掌柜,地位要比挑着大茶壶卖大碗茶的小贩高出不少呢。因此,王掌柜才能拿“挑大茶壶”来开玩笑。
这种大茶壶多是绿色,与家里和面的绿瓦盆如出一辙。笔者朋友吕春穆先生家中,就收藏有这样一支大瓦壶。高度足有五十公分,估计沏上一壶够伺候百八十个人喝茶了。至于里面放的茶叶,您就甭指望多么讲究了。大多都是茶叶末儿、满天星这路的茶品,只求水中带点茶味儿就行。
别看不是好茶,大碗茶可是老百姓不可或缺的东西。不管是赶路的商旅,还是闲逛的游人,口干舌燥之时来上一碗大碗茶,可以说是如饮甘露。在没有711和好邻居的年代,大碗茶摊儿可以说是行路人的福音。喝上一碗大碗茶,顺便还能歇歇腿脚。咱老北京的大碗茶,比如今的功能性饮料,那是毫不逊色。
如今您想喝碗大碗茶,只能去前门的老舍茶馆了。原汁原味儿的“老二分”大碗茶,如今仍在售卖。只是原来的大瓦壶,已经被不锈钢桶代替。只是希望那份平易近人的北京茶文化,能够一直保留下去吧!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