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茶叶的主要产地,是茶的故乡,饮茶之习,古已有之。相传四千多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古称“茶”,由此可知茶在我国古代始于药用。茶不仅其味清香,而且能消暑解毒,理气顺食,提神助思,茶作为日常饮品,成为时尚,有其演变、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专门的器具——茶具。随着不同时代,不同饮茶习俗和方式方法的变化,茶具的形制亦不断有所改变。历代文献记载、绘画作品以及文物实物等等,都为我们今天区分各时期的茶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可以相互印证研究。有关茶具的文献记载很多,文物实物又以陶瓷器物居多。本书收录的中国历代茶具,基本可以贯穿于中国茶具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
据目前已知的文献记载,饮茶之习俗始于汉之蜀地和江南一带。汉代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酉甫]已盖藏和“武阳买茶”等记载,证明早于汉代,作为饮料的茶已成为商品进行买卖了。早期饮茶并非如同今日,茶叶常配以姜、葱及其他食物混煮成汤或供药用。煮茶、饮茶因此还没有专用的器具,炊器、饮器多是一物多用,酒具、茶具基本通用,未见有明显的差异。据《三国志·吴书·韦曜传》记载:“孙皓密赐茶[艹舛]以当酒”,说明三国时期已有以茶代酒来款待客人了。这里收录的青黄釉耳盏,平面作椭圆形,两侧附月形耳,腹较浅,平底,施青黄釉,造型古朴雅致。耳盏又称羽觞,还见有铜制和漆制品,常与托盘一起使用。直口、筒身、平底的青釉盏,内外遍施青釉,常见于江南地区陶瓷器中。以上两器物均为汉代饮器,在茶其未与其他饮具分化出来以前,均可兼作茶具使用。
晋、南北朝时期,专门化的花具从食器中逐渐分化出来,首先出现了带托盘的青釉茶盏。盏托又称茶船、茶拓子,为承托茶盏,以防烫指之用具。据唐代李匡义《资暇录·茶拓子》记载:“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字“石”换“木”]子承之。即啜而杯倾,及以蜡环[“碟”字“石”换“木”]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焉。”宋代程大昌《演繁露》也有类似之记录。据现有考古资料证明,托始于唐之说不确切。盏托是从托盘发展而来,东汉已有一盘托四至六只耳盏,以后逐渐减少,至东晋已出现一盏一托,南朝时,更普遍生产,成为当时风行的茶具。东晋、南北朝时期的茶盏,有盏与承托以釉相粘连和免盏热烫指,构思巧妙。这里收录的青釉连托盏,为东晋器物,耳盏和托盘以釉相互粘边,托盘为圆形敞口,浅腹,平底,通体施青釉,造型朴实雅致。青釉盏,托,为南朝器物,盏为直口,深腹,饼足;托为敞口,浅腹,饼足,内外划双勾线莲辨纹,均施青釉,纹饰清清晰自然,造型古朴大方。这时期的茶盏的显著特大多为饼足,底部露胎。虽然此时的茶具种类不多,但为唐宋以后茶具的发展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