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一度流行的是煎煮法,“南青北白”一时风头甚健。除邢窑白瓷外,被称为“越瓯”的越窑青瓷深受时人推崇,文人墨客还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如孟郊的“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到了宋代,因宋人崇尚斗茶,并以素为贵,黑釉盏成为当时茶具的代表。宋末元初,有日本高僧陆续到天目山朝觐参禅,他们得法回国后,也将天目黑釉茶盏带回日本。至今,仍有几只“天目盏”被日本博物馆当作国宝珍藏。
一只小杯盏,带着鲜明的历史印记,在无意之间成为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前些日子,一茶友赶赴台湾度过了为期半个月的寻茶之旅,除了几箱金萱和东方美人,她还不辞辛苦地背回好几只名家制作的天目茶盏,这些大大小小的茶盏釉色自然,胎体厚重,有着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宋人风骨。一有空闲,她就将茶盏握在掌上轻轻摩挲,爱不释手,在那不断凝视中,仿佛渐渐贴近那个已经遥远的时代。
对于她的痴心,我的景仰之心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
然而,我自己喜欢的杯盏,并非藏家眼中的珍品,而是一些很普通、价格也适宜的小玩意,其中有小巧别致的龙泉窑斗笠杯、古朴厚重的汝窑禅定杯,也有薄胎手绘青花杯、酱口紫金玉兰杯。姑且不论其质地,重要的是,在我看来,它们不仅独具鲜明的个性,也倾注着工匠们满腔的心血。即使它们稍有瑕疵,也丝毫不会影响我对其的敬意。
某日偶逛厦门茶博会,一家瓷器展台让我驻足。老板热情走来招呼我坐下,见我从杯袋中掏出一只有缺口的朱泥杯,他的脸色顿时黯淡下来,执意给我换了一只新品杯。我心平气和地笑了笑,懒得去计较。也许,在他看来,残缺意味着不完美和遗憾。但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个世界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完美无暇的物件啊,保持平常心去对待周遭的一切事物,我们才不会被事物的外相所迷惑。
细细想来,从制坯、手绘、施釉到烧制等每道工序,每一只杯盏都承载着自己的故事。不管奢华还是平凡,我们能够遇见它,就是缘分,能够喜欢它,就是最好的。
换而言之,我的逼格,你根本不懂。在多说无益的时候,与其站在风中长吁短叹,不如躲在家里喝一泡有淡淡果香和蜜香的东方美人,怀念一下夏日的美好吧!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