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紫砂壶的制作,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为了探索紫砂壶在制作中的悠久历史文化,笔者特意采访了范建君先生。范建君先生1971年生于江苏宜兴丁蜀镇,自幼受前辈壶艺名家范大生的影响,喜习书画和壶艺,练就扎实而精制的制壶工艺,对四方壶的装饰更有韵味。2007年又被北京紫砂艺术馆聘为工艺美术师。在先后巡展的过程中,有多件作品曾获奖,《四方抽角》壶获全国工艺礼品展金奖、《蟠桃》壶荣获首届中国河北工艺师壶展金奖。其作品被载入《陶魂》、《世界艺术家》等书刊杂志。今天,范先生将带领笔者和大家一起走进紫砂壶制作的神秘世界。
源于生活的创作,朴素雅致的风格
“源于生活”,是紫砂壶创作设计的首要要义。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鱼虫鸟兽,展开创意设计,如壶身浅塑波浪,波浪中龙伸出首部,龙尾卷成壶把的“鱼化龙壶”,造型以仿真象生类风卷锦葵为形的“风卷葵壶”;也可以借鉴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展开联想设计,如壶钮,壶盖,身壶,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的“掇球壶”;也可以根据生活器皿,进行相似设计,如“石瓢壶”;更可以模仿人物造型或器官,进行延伸设计,如“西施壶”。
在紫砂壶上,一般充分利用紫砂泥料所固有的肌理质感,不轻易附加装饰,以朴素雅致为主,这是紫砂壶装饰效果的主要特点。相当一部分产品,仅在形体的口、肩、腹、足等部位,用各种线型来加强造型的装饰性。有些产品即使施以局部的雕饰,也是本着花素相宜的原则,按照不同器型,以简洁的传统字画或纹样,刻画出虚实相关的图案,这种很有分寸的装饰手法,把实用与美观巧妙地结合起来,具有含蓄而提神醒目的艺术表现力。
内外兼修的审美感受
紫砂壶的审美功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和实践,并产生了不同的设计思潮和风格,有的向往大自然,产品设计返朴归真,有的追求现代节奏,产品设计多用除造型明快外,在泥料的运用上多用暖色调;有的设计思想强调保留传统材料的本色,多用调砂来表现过去。但总的来说,大多强调天然材料质感的设计的运用。再就是泥料的运用和造型,要充分表达出产品的个性。正如一个人的仪表首先要注意如何表现他的内在气质和外在的个性,一把壶的造型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突出材料的质感。表现产品的材质美。所谓质感受,是人们通过对产品的光泽、肌理、轻重、湿润、糙滑、软硬的性能状态进行把握的感受,并由此产生的一种对其所用材质的特征的直观把握和审美感受。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
对于从事紫砂壶艺术创作人来说,首要的任务是要继承传统,因为只有通过对紫砂传统的很好把握,才能不断地汲取古人技法的特色和优点,并加以临摹学习,不断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才能创作出优秀且富有生命力的作品。紫砂壶的搓、拍、打、刮、接、光等传统成形技法,同中华民族文化意识审美观念的艺术造型有机结合,造就了宜兴紫砂文化的文明。紫砂作为传统工艺品,有着根深蒂固的民族艺术根基,有着前辈们丰富知识和经验积累,正是由于一代代紫砂艺人的传承创新,才能得到紫砂壶的日趋完善,虽古犹新,才能得到辉煌的今天。
作为紫砂壶工艺师,应该不断开拓自己的创作视野,不断实践和思考,和时代互相结合,不断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了解和应用相关艺术门类的科学技术,大胆尝试新技术,新工艺和表现手法,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在传承和创新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个人艺术风格,创作出优秀的紫砂艺术品,开辟出一条紫砂艺术发展的新路。
紫砂壶,从雏形起步的偏重于实用性形态,至目前成为“艺术晚辈”后侧重于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容并蓄的形态,这体现的是一种生活化的传承,体现的是一种艺术化的灵动。而能将生活与艺术之结合进行设计,为紫砂壶的创作之魂,更是紫砂壶的价值之所在。
今天的宜兴紫砂已经发展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传统的、现代的,新潮流、新时尚都在同一舞台上争奇斗艳,人们也根据各自不同的审美观点审视着作品的价值观念。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寻求创新成为我国紫砂壶工艺师们所追求的。
应该明白,精细的砂泥在外观造型和表达工艺技术上是可取的,但对茶性的发挥却是不利。你看古代的壶,绝没有细砂的,不但砂粗,做工也粗。一些优秀的作品追求的是壶的造型意趣,壶身上的字显示书法功底并与造型相映成趣,就是用来泡什么茶也要统一在一个范围内,这才是茶的文化,才是茶人修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