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高结谊论艺
“我恋紫砂无釉彩,相见如人披肝胆,不靠衣衫扶身价,惟以本质令人爱”。这是一首阐述对紫砂挚爱的诗,诗的作者是中央工艺美院教授,透过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感受到一名艺术工作者对紫砂的痴迷。他正是提璧壶的最初设计者——高庄。
结谊论艺
提璧壶的另一位功臣,就是它的制作者——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正是他用精湛的技艺,在高庄原始的设计上丰富润色、再创作,留下了一把独具魅力的经典紫砂造型。它,始于高庄,成于景舟。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央工艺美院教授高庄来到紫砂厂交流学习。在这里,他与紫砂泰斗顾景舟一见如故,一个是懂手艺的文化人、一个是懂文化的手艺人,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凭借多年的制壶经验,顾景舟在高庄教授的设计基础上,从紫砂制作的实际出发,经过多次调整与改动,终于完成了提璧茶具从纸面到立体的制作。
顾景舟是个对艺术非常严谨的人,对待每件作品都精益求精。自1956年第一把提璧壶做成后,他总觉得还有提升改善的空间。在此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没有间断过提璧壶的制作改良,试图找出最完美的壶型结构。
1978年,提壁壶最终定型,成了当时艺术圈内热议的话题,引起了广泛关注。1979年邓颖超访日时,特地选取这套茶具作为国礼送给日本首相。
1992年,国家邮电部发行了《宜兴紫砂陶》邮票,一套四枚,三枚均为古代传器,提璧壶作为唯一一件现代作品入选,更广范围地被大众所熟知。高庄用现代的美学思想,古为今用的玉璧设计,在笔尖上塑造了提璧的雏形,而顾景舟则赋予了提璧灵动多姿的生命。
提壁壶工艺
由于顾景舟精心设计(高庄共同参与设计),精心制作,精心修改的国之瑰宝提壁壶,是顾景舟一生花费最多,耗费时间最长,制作最精湛的经典代表作。从提壁壶上可以看到老一辈的制壶名家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可以领略体会她们的艰苦奋斗,孜孜追求,努力探索,刻苦态度。
顾景舟在工艺上的精益求精,设计上一丝不茍,工具改制上严格的要求,无不在提壁壶上反映出来,无不为当今陶艺人的楷模,无不为宜兴后辈一人再工艺上树立楷模。在这里强调一点,绝不要误导紫砂工艺的“随意性”,简易性,紫砂工艺绝不是不花功夫,不费力气,不踏踏实实的勤实苦练,三捏两捏就能成功的。
提壁壶造型
提壁壶造型艺术,古典雅致,整体造型以微曲线组成。壶身的基本形态为玉璧形之放大,整个壶盖为玉璧实形,整个壶钮为一缩小璧形。壶身、壶盖、壶钮寓重复于变化之中。
钮形饱满,形成微微凸起的曲面,壮丽旷达。盖面平弧抽凹,双曲线运用得当,错落有致。壶口用一道云肩抽线和壶身分隔,颈项跌宕,挥洒自如。
壶肩面平弧展开,端庄稳重。壶身向里微微收拢,豪放自然。底部收拢,支点缩小,托起壶身,更显丰富活泼。壶流从底部弧线顺势胥出,修长微曲。
提梁把凌空而起,虚实相间,曲直刚柔,极具匠心。把空间以方寓圆,符合中国人天圆地方传统原始审美观。
整体轮廓端庄周正,结构严谨,比例和谐匀称,虚实节奏协调,线面简清明快,寓巧丽于刚健之中,是紫砂造型上突破创新、别具一格、形象完美的典范之作。
提壁壶内涵
提壁壶内涵风韵,深邃奥秘,该壶以提璧命名,名符其实。顾景舟除了在造型、材质、工艺技法上把自己的思维、精神、意志,追求融化结合在壶中,还在日用把玩上煞费苦心。
玩玉玩壶,在把玩中显示无穷魅力,品味无穷韵律,领略无穷意境,是紫砂光货体系的最高准则和精神境界,提璧正是达到了光货素器的这种准则、这种境界。提璧并不是把玩壶意作玩玉、玩璧,与其等同起来,而是超越玩玉,达到更高、更深层次的理解。
把玩的舒适感、玉质感、惬意感、顺畅感、迷恋感、优越感、情趣感,无不从提璧的把玩中体会领略,享其无穷乐趣,赏其无穷魅力,百看不厌,把玩不止,越玩越爱,最终体味出顾景舟提璧壶的精神内涵、个性见地、思想情感。味道是玩出来的,个中滋味是玩出来的,风韵也是玩出来的。内涵奥秘只有在玩中才能最终体会。
从最初的设计图纸到价值连城的紫砂国宝,提璧共十多处改动,历时二十余年,华丽的蜕变背后,是老一辈紫砂艺人对艺术永不懈怠的追求,正是这种时刻追求进步的信念,激励着宜兴紫砂勇往直前,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力。总之,提壁壶称之为国之瑰宝,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