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金九银十”恐怕伤透了很多商家的心。在全球市场的环境不容乐观,股市、债市、大宗商品纷纷资产价格暴跌以后,投资者的信心早已无处安放。
而在宜兴,国庆假期让宜兴人们乐得合不拢嘴,国内外商客堆满了宜兴大大小小的紫砂作坊,赫赫有名的丁蜀镇已人满为患。
紫砂泥作为一种资源的有限和局限性,让其价格比较稳定。紫砂壶又因为它自身的观赏性和实用性而受到市场的追捧。2008年的春天,紫砂壶以专场拍卖的形式出现在中国嘉德以后,紫砂壶的价格便一直坚挺不下。三年便出了三把破千万的紫砂壶:中国嘉德拍出的顾景舟与韩美林合作的提梁盘壶,成交价1150万;北京保利拍出的顾景舟与魏紫熙合作的矮井栏壶,成交价1035万;以及北京匡时拍出的顾景舟所作云肩如意三头茶具,成交价1023.5万元。
而在今年秋拍序幕尚未完全拉开之际,一大批紫砂名家的名字已出现在各大拍卖行的名单中。嘉德着力推出顾景舟的一把“仿古如意壶”,北京匡时也首次在设置紫砂专场时将老壶与新壶分开设置,北京保利维持一贯的精品路线,此次重点推出顾景舟的“十一头提梁壶”……
产量有限,资源稀缺
“秋拍估计紫砂的价格至少没有下降的趋势。因为一些玩紫砂的人有一定的资金量,他们喜欢的东西不会考虑价格的,想得到的就一定会出钱买到。而且现在大师的产量也有限,资源还稀缺,这些原因都不会让价格降下来。”
盛世传媒董事长张渊明一直收藏油画,本来对紫砂并无概念,“真的不是追捧这几年的紫砂热,我只是因为喜欢喝茶,以前也不懂,买的壶都是很便宜的,后来通过喝茶,逐渐的对壶有了了解,开始感兴趣。”以茶会友多了以后,张渊明开始经手紫砂壶,“后来有时候买了一把好壶都舍不得用,像自己的宝贝一样,特别宠爱。”
“现在大家对紫砂的追捧可能一是资源问题,紫砂原料是不可控资源,谁手里掌握的原料多一些,可能以后的升值空间比较大。再一个就是紫砂里面有很大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且是中国独有的文化,而紫砂又是宜兴独有的,整个的稀缺性比较大。”张渊明谨慎的告诉记者,他不是搞市场分析的,所以不太好做太多判断,自己收藏很多紫砂壶也是出于喝茶的爱好和对紫砂壶的爱好。但是对现在紫砂壶的市场是否有泡沫的问题,张渊明依旧谨慎却坦白的表示泡沫肯定是有,但是有人认同有人买,这就是市场。
买紫砂壶的名牌效应
徐建平最近压力很大,作为紫砂世家的徐门第四代传人,他正在注册商标想重新把百年老字号的招牌给挂出来。“徐记福康”1913年在天津立号,至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徐门紫砂已闻名遐迩。徐门紫砂的第三代——徐汉棠、徐秀堂——都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评为“紫砂终身艺术成就奖”,徐家二老的紫砂壶现在价格均近百万。在徐家,世世辈辈所有的亲戚全都是在做紫砂,“家族的长辈觉得我技艺好,人品好,值得托付,其他的兄弟姐妹都有自己的工作室,不是在做同一个品牌,我是在做恢复我们百年品牌的事情。”
已是56岁的徐建平之所以最近压力大,还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现在到了厚积薄发的年龄。“做紫砂最好的年龄是在55岁到70岁之间,过了70岁就开始眼花手抖。”说起现在的紫砂市场,徐建平笑起来,得意地说自己是感同身受:“2003年以后,国内的茶壶兴了起来,2001年在大连海峡两岸茶博会的交流上,一个东北人拿我一把壶是一两千,现在的价格都要三五万了。”
紫砂壶的收藏者知道,与其他艺术品不一样的是,买紫砂壶大多都是冲着名号去的,所以一般都是去宜兴这些艺术家的工作室手里拿。徐建平告诉记者,他现在一个月做六到八把壶,但是做的精品一年也超不过十几把。
对于这些年紫砂壶市场的涨势,作为一个紫砂工艺师,徐建平客观的告诉读者:“去年‘紫砂风暴’以后,政府对紫砂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加大了,原料在涨,人工在涨,运输在涨。原来我在丁蜀镇,外来帮我们烧窑的烧窑工是1500一个月,现在是3000左右。”
虽然紫砂壶十年来的回报率不止十倍,但是对投资客来说,可能相比其他疯涨的艺术品而言更需要耐心,从一方面在开采,一方面在囤积的紫砂原料来看,紫砂壶或许更适合长期投资。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