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本草》)的药用,到春秋以来茗菜、茗粥的羹饮、食用,经过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和隋朝,到了唐代,在泰山灵岩寺等禅寺以茶提神助禅思这一观念的影响下,茶独立为饮,遂成风俗(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尤其是陆羽《茶经》的问世,“言茶之原、之法、之具犹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新唐书·陆羽传》)经过佛教、道教徒和文人墨客的推动,饮茶活动蔚然成风,并且从物质化的实用性升华到艺术化的精神性,承载了儒、道、释的文化内涵。从唐煮宋点,到明清冲泡,不论饮茶方式怎样变化,饮茶活动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形成蔚为大观的中国茶文化。
随着饮茶之风日盛及陶瓷技术的发展,专业的陶瓷茶器便应运而生了。唐代推崇煎茶法,用釜煮,用碗喝,根据陆羽《茶经》列出的茶器,陶瓷艺人制作了饮茶器——茶碗、茶瓯;煮茶器——茶釜、风炉;贮茶器——茶盒;贮盐器——鹾簋以及研磨茶器——茶臼等陶瓷茶器。尤其越窑如冰似玉的青瓷茶器和邢窑似银类雪的白瓷茶器,在造型和釉色上宜茶,并契合唐代茶人的审美情趣,深受茶人喜爱。陶瓷艺人还根据当时“行茶”(参加茶会的人轮流传递共饮一碗茶)和独酌不同场合的不同饮茶方式,生产了不同规格的茶碗和茶瓯。为避免盏热烫指,六朝时出现了碗(盏)托的雏形,使陶瓷茶器更加完备。
宋代盛行斗茶,以茶色白、咬盏持久为佳,黑釉茶盏最宜观茶色、水痕,因而获得极大发展,尤其以建窑、吉州窑创制的兔毫纹、油滴釉、玳瑁纹、鹧鸪斑、木叶纹、剪纸贴花等黑釉茶盏最盛,流风所至,宋代各地窑场生产黑瓷者甚多。宋代采用点茶法,点茶的重要器具——茶(汤)瓶为适应点茶之需,有了很大的变化,壶流一改唐代的挺直短粗,越发弯曲细长,流嘴也紧劲小巧,既于点茶适用,也婀娜美观。
明代,一种制作简易却又不失茶之真味的冲泡法普及开来。这与明朝童心说、性灵说等提倡真性情和天趣的美学思想也是一致的。饮茶的方式变了,茶器也产生了相应的变革——茶壶出现了。紫砂壶由于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隔夜不馊等诸多宜茶之优点而成为茶人们的首选,以致达到陶土与黄金争价的地步。由于饮茶方式的改变和陶瓷艺术的发展,明代又由宋时盛行的黑釉茶盏变为白瓷或青花瓷茶盏,茶人们可以在品茶的过程中欣赏茶色和茶形的变化,凭添了生活情趣。
清代仍然沿用明代的冲泡法,由于陶瓷技术的发展,清代的茶具可谓异彩纷呈。不仅造型丰富多彩,而且品种琳琅满目。除了继续生产紫砂、青花、五彩瓷茶具外,还创制了粉彩、珐琅彩茶具。装饰方法也层出不穷,值得一提的是康、雍、乾时期盛行的盖碗茶盏。盖碗由盖、碗、托三部分组成。托可免烫手之虞,盖既可保温,又利于茶汁渗出,还可作饮茶时拨浮末飘茶之用。盖碗托三部分的完美组合还被赋予了“天、地、人”三才的哲学意味,表现了中国陶瓷茶器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
可见,饮茶之风的兴盛刺激了对专业茶具的需求,而专业茶具和茶论的产生,提升了饮茶的文化品格和审美情趣,形成“茶道”,这又大大地推动了茶饮的流行和对茶具的需求,形成了一个积极互动的良性循环。《周易大传·文言》云:“终日乾乾,与时偕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保持同步,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古代陶瓷茶器的发展历史,无不体现了“与时偕行”的动态特征。
《诗经·小雅·天保》云:“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遍为尔德”。当知“宜民宜人”是为“德”。明代著名的“泰州学派”,创造性地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观点,指出所谓“道”就是百姓日用常行之道。综观中国陶瓷茶器艺术的创作,始终从服务于生活的实用功能角度出发,富有浓郁的人文关怀,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随着历代饮茶方式的改变和陶瓷技术的发展,陶瓷艺人不断地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陶瓷茶器。中国古代的陶瓷艺术等手工艺文化是在生活的深厚土壤里滋生、发展的,也是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也美化着生活,是生活化的艺术。与人民大众的生活紧密相连,共同发展,这才是陶瓷艺术等手工艺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如果脱离了人们的生活,振兴包括陶瓷艺术在内的传统手工艺文化只能是奢谈。
清代官窑陶瓷艺术的杰作逐渐变成炫耀奢华之物(对于技巧的炫耀和对于感官的迎合),而不是作为日常生活使用的实用之物,陶瓷艺术越来越多地将自己限制于这一特殊领域,拒绝发掘陶瓷艺术发展的积极因素,既远离了生活,也丧失了陶瓷艺术发展的深厚土壤,从而导致其衰退。在清朝豪华富丽的陶瓷艺术杰作的背后已流露出陶瓷艺术衰微的显迹。这又从反面给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
在机械化、电脑化、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在不断变化的新历史境遇下,陶瓷艺术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孕育着自由新生的积极因素。
当下,有大量的陶瓷艺术家进行纯艺术性的陶艺创作,大大丰富了陶瓷艺术的语言,开拓了陶瓷艺术发展的领域,但我们也应看到,这只是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方面,而根据人们丰富多样的生活需求,大力发展日用瓷,不回避、不放弃,才是陶瓷艺术发展的主流和根本。
还拿饮料容器来说,当今茶、咖啡、可乐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三大主要饮料,此外还有水、果汁、啤酒以及含酒精的饮料,不论什么饮料,对容器的需求是共同的,但在不同的时间、场合,不同的人饮用不同的饮料,有不同的目标和需求,这就要求有不同的容器。针对这种情况,关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消费对象、不同的饮料和不同使用方式所引发的不同需求,进行使用者分类、需求分类、环境分类,做大量细致的基础调查研究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设计和创造,这正是陶瓷艺术家、理论家、设计家和陶瓷生产所应尽力研究和注意的。如果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仅仅从陶瓷本身入手是远远不够的。历代陶瓷茶器的蓬勃发展正是因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这是我们对历史进行梳理所得出的经验和对现实的启示。
此外,我们还要研究其他材料的容器的优点与缺点,如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塑料杯、玻璃杯、不锈钢杯、塑料杯等利用新型、新功能的陶瓷材料,发展多样化陶瓷生产,在传统的基础上,开拓陶瓷生产和使用的新领域,促进陶瓷艺术的发展。
当然,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政府的政策导向、经济学家的市场分析、设计师的设计、科学家对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研发、陶瓷家的实践创造、理论家的支持等,从而全面推进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
在陶瓷产业结构的发展方面,集中的大型工业产区的生产有利于资金的重组、技术的研发和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的开拓等,但同时,中国也是一个领土广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分散的小型地区性手工业作坊则适应当地人们的需求,积极灵活地创造出别具特色的陶瓷制品,既满足和美化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也极大地丰富了陶瓷艺术的创作,因此也应当保留和保护,这对于资源的分配和再生、环境的保护、陶瓷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乃至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是大有好处,也是大有可为的。
总之,要贴近生活,与时俱进,关注不断更新、发展的人类生活需求,探寻和引导人类更合理、更美好的生存、生活方式,寻找新的生活方式的亮点,创造新的手工业生产的热点,使包括陶瓷艺术在内的传统手工艺文化不仅保存下来,而且在一种激活的状态下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在新的时代得以康复并获得积极发展的生命力。这是我们对中国陶瓷茶器进行史的梳理的最初缘由,也是从中得出的、对发展当代包括陶瓷艺术在内的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有益启示。这不仅是陶瓷等传统手工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共同推进人类文明进程,发展“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化的需要。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