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位于太湖西岸,人杰地灵,物产丰富,风景秀美,是我国的著名风景游览区。同时又是物宝天华之地和文化之邦。在宜兴历史上造就了一批贤臣名将,其中最负盛名的有:西晋除“三害”的大将军周处、南朝梁代的名将陈庆之、明代的兵部尚书卢象升和堵允锡,以及宰相徐溥和周延儒。与此同时还哺育了一批文化名人,其中留名青史的有:唐朝小说家蒋防、明代剧作家吴炳。
他们创作的《绿牡丹》和《西园记》戏剧,至今仍作为越剧的保留节目。清代阳羡派领袖陈维崧,他学识渊博,才气横溢,通晓诸文体,尤工于词,一生作词1629阕。宜兴这块风水宝地历为我国的文人墨客所爱慕。唐代的李太白和白乐天等都留下了赞美宜兴风物的绝句。宋代的朱熹、苏东坡等曾寓居宜兴。苏东坡在宜兴期间,还亲自制作了紫砂壶烹茶。元代的赵孟兆、明代的唐伯虎和文征明都游览过宜兴,并有诗文书画流传。
宜兴紫砂壶从北宋中期诞生那天起,就打上了浓浓的宜兴乡土文化烙印。宜兴既是山区,又是水乡。山水相依,山清水秀,如此优美的人文环境为紫砂艺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如“梅桩壶”、“松段壶”、“竹节壶”、“莲心壶”、“南瓜壶”、“蟠桃壶”、等等。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象形紫砂壶,简直就是一件件会说话的艺术品,它们在赞美宜兴的自然风光,在歌唱家乡。
宜兴紫砂壶本是民间艺人的个人创作和享用,后来成为文人学士们交流感情和增进友谊的馈赠品。以壶交友,煮茶论国事。为表达他们的一颗赤子之心,尝试在紫砂壶上刻诗作画。一代金石书画大家吴昌硕、任伯年等曾定制宜兴紫砂壶,并亲自在壶上铭刻书画,渐渐地使宜兴紫砂壶走出了乡土文化的樊笼,发展成为中华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时也使宜兴紫砂壶成为了“重不数两,价值数金”的艺术珍品,并走进了世界艺术的殿堂。清代有一日本学者叫奥玄宝的人,收藏中国名壶32件,其中宜兴紫砂壶达29件。为此,他还编纂了《阳羡茗壶图录》(注:阳羡为宜兴的前称)一书刊行于世。民国4年至24年,宜兴紫砂壶连续6次被国际博览会评为金奖和银奖,因而宜兴紫砂壶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
祖国的改革开放,宜兴紫砂远嫁美洲、欧洲和澳洲,使宜兴紫砂壶升格为“中国紫砂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大规模的宜兴紫砂壶收藏热,祖国的宝岛--台湾竟出现了“等金换壶”的趣事。